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4、西湖白堤是白居易修築的嗎?(1 / 2)

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4、西湖白堤是白居易修築的嗎?

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西麵,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被譽為“人間天堂”。白堤是杭州西湖著名勝景之一,其來曆眾說紛紜。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許多人認為白堤是白居易所建,並因此得名,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

明代王稚登在《十錦塘》詩中生動地描繪出白堤附近美麗的景色:“湖邊綠樹映紅闌,日日尋芳碧水灣。春滿好懷遊意懶,鶯撩吟興客情閑。波中畫舫樽中酒,堤上行人岸上山。元限風懷拚一醉,醉看舞蝶繞花間。”對於白堤的由來,學者們從各個不同角度加以考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傳統觀點認為,白居易在長慶年間任杭州刺史,在任職期間修建了一條人工堤壩,為紀念白居易的修建堤壩的功績,以白居易的名字命名,稱為白堤、白公堤。

自清代始,許多學者對此有所懷疑,做了多番考證,提出白堤與白居易並無關係。清代學者毛奇齡在《西湖詩話》中指出:“此堤本名白沙,或有時刪去沙字單稱白堤,而白字恰恰與樂天姓合,遂誤稱白公堤。”也就是說,白堤原名為白沙堤,有時簡稱白堤,因恰好與白居易的姓相同,後人牽強附會,將其誤稱為白公堤。那麼,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白公堤與白沙堤的關係。傅王露在《西湖誌》中進一步指出:“白公堤實為白公所築,與白沙堤絕不相涉。”據史料記載,白居易在杭州任職,在任期內確實修築了一條堤。當時的西湖雖早有舊堤,但因年久失修,不利於灌溉,也難於蓄存。於是,白居易親自主持修築了一條攔湖大堤,並在長慶四年(824年)三月完工,是為“白公堤”。這條堤位於今寶石山東麓向東北延伸直至武林門一帶。也就是說,今日的白堤在舊稱白堤或沙堤,與白公堤並沒有什麼關係。隻是後人為了紀念白居易,將白堤誤傳為白公堤。白居易詩雲:“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這就說明在白居易之前,白堤就早已存在,隻是來曆不明。據杭州地區方誌《鹹淳臨安誌》載:“孤山路(即白堤),《舊誌》雲:‘不知所從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宋人對白堤的由來也不清楚,至今也沒有解決。

一些學者認為白堤是自然形成的堤壩。他們對白堤修建的動機進行考察,並結合西湖及其周圍地區的地理環境,得出白堤並不是人工堤的結論。

有人認為是為了交通便利而修建白堤。但白堤東頭靠岸後,前麵仍有湖水阻隔,本無路可通,再者湖東地區當時是一片窪地,無利可圖。白堤的位置偏於湖的北麵,堤與北岸相距不過幾百米,在這種情況下,穿行堤上和繞道北岸的路程大體相同,沒有必要專門去修建一條堤壩。由此可見,這種觀點是不成立的。

很多人都認為修建白堤是為了灌溉。“從這條堤的位置緊靠寶石山和孤山,同時又以‘沙’字命名上來看,它大概是古代勞動人民,在西湖初形成時,為攔截江湖,蓄水灌田的水利工程。”這種說法看似合理,但如果聯係古代西湖北岸的地理環境,就大有問題。今與白堤相連的湖東北地區,在當時是一個和西湖相通、規模相仿的大湖泊,稱為“下湖”。據史料記載:“漢唐之交,杭州城市未廣,東北兩隅,皆為斥鹵,江水所經。”白堤所攔截的北裏湖沿岸,從寶石山嘴到西泠橋不過100米,狹處僅十幾米,且地形向西湖傾斜,土壤層很薄,鹽堿化程度嚴重,根本不可能作為農田,自然也不存在所謂的灌溉問題。

還有人認為修白堤是為了蓄水。同樣,這種說法也經不起推敲。在漢代之前,西湖屬於瀉湖,湖水無法淡化,根本不可能用在灌溉;當西湖的湖水淡化後,一湖之水皆可利用,也不存在築堤蓄水的問題。況且,從自然地理的角度來看,築堤必然會加速其沼澤化過程,導致整個湖泊湮塞,其結果隻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