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出現一種新觀點,認為修白堤是為了遊覽。實際上,在白居易之前,杭州還籍籍無名,西湖在中唐之前還鮮為人知,很少見於詩文。白居易在杭州任職後,寫下許多描繪西湖風光的優美詩篇,西湖之名才不脛而走,成為遊覽勝地。據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記載,西湖在“六朝以前,史籍莫考,雖《水經注》有明聖之號,天竺有靈運之亭,飛來有慧理之塔,孤山有添嘉之檜,然華豔之跡,題詠之篇,寥落莫睹。逮於中唐,而經理漸著。”很明顯,這種觀點恐怕也不能成立。
由於很難找到古人修築白堤的動機,那麼白堤就很可能就是一條天然的沙堤。
經考察,西湖在很久以前原是一個三麵環山的小海灣,灣口南通錢塘江,湖水的運動方向是由南向北,即從南麵吳山東麓流入,當到達北山腳下時再流向東麵,從寶石山東頭流出。根據水沙運動的一般規律,當水流沿北山腳向東流動時,由於山體的阻擋,流速減慢,泥沙便在此處不斷沉積下來。而這種沉積又不斷將彙合點向前推進。久而久之,在孤山和寶石山嘴之間便出現了一條沙堤。這條白堤的生成年代很可能在西湖形成之前抑或在西湖形成的過程中。隨著江海泥沙的長期封積,當年的海灣逐漸封閉,慢慢變成了瀉湖,並最終變成一個普通的淡水湖泊。此後,進出湖水的水流逐漸減少,白堤的生成速度也逐漸減慢,最後完全停了下來。
據《水經注》載:“《錢唐記》曰:防海大塘在縣東一裏許,郡曹華信議立此塘,以防海水。”華信,是後漢人,這就說明在後漢時西湖還是一個隨江海潮流出沒的瀉湖。
種種資料表明,白堤的形成應當在西湖形成之後,是在海灣向淺水湖泊轉變的過程中形成。北魏時期的史料中已有“金牛湖”的記載,可見此時西湖已初步形成。在白居易的詩中首次提到白沙堤,說明白堤的形成是在南北朝至唐朝之間。
時至今日,關於白堤的由來還是一個謎。
[相關鏈接]白居易在杭州為官
白居易自幼“聰慧絕人,襟懷宏放”,在十六歲時即得到當時雄踞文壇的才子顧況的垂青,在文壇上嶄露頭角。他的詩篇篇切中時弊,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困苦和願望,因而得到廣泛流傳,唐憲宗對他的詩大為讚賞,破格提拔他為諫官--左拾遺。
白居易耿介正直,不畏生死地上表諫言,終於得罪了朝廷大臣,遭到上層統治集團的排擠,於元和十年(815年)被貶為江表(今江西九江)刺史。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對於杭州,白居易並不陌生。在他十一二歲時,父親白季庚任徐州別駕,白居易就從河南來到了徐州。當時徐州一帶處在戰火之中,白居易就輾轉來到杭州,對杭州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這次外放,白居易感慨萬千:“退身江海應無有,憂國朝廷自有賢。且向錢塘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但事實上,白居易從未放棄過自己的濟世之誌。來到杭州後,他深人民間,體察民情,時刻以蒼生為念,“鰥悍心所念,簡牘手自操”,為杭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發現“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於是把興修水利作為任期內的一件大事。當時,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但錢塘縣的縣官卻允許用西湖水來灌溉農田,認為放了湖水會影響湖中的魚和菱。白居易排除重重阻力,主持親自主持修建了一條攔湖大堤,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農田的灌溉問題。824年,白居易奉命調離杭州,百姓們自發地為他送行。白居易深受感動,寫下了“若令在郡得五考,與君展覆杭州人”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對杭州百姓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