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3、樂山大佛到底有多高?(1 / 2)

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3、樂山大佛到底有多高?

魏晉以來,隨著佛教在我國的發展,佛教藝術也日益興盛,到了南北朝時期,佛像雕塑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狀態,為中國的雕塑美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隋代推崇佛教,佛像造像之盛遠非南北朝可比,佛教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唐朝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佛教雕塑十分發達。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佛教雕塑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和堅實的技術基礎。唐代修建的佛像,數量眾多,分布極廣,雕刻水平令人歎為觀止。這其中最高大的一尊就是四川的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位於樂山市區以東淩雲山上,瀕臨岷江、青衣江與大渡河的彙流之處,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譽。樂山大佛坐落在淩雲山上的淩雲寺中,樂山古稱為嘉定,因此樂山大佛亦稱淩雲大佛、嘉定大佛。

大佛建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據韋皋《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記》碑載,海通和尚結茅於淩雲山上,見三江(即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江水彙聚山下,“突怒哮吼,雷霆百裏”,常常傾覆船,釀成了很多家破人亡的慘劇。於是他下決心依山麵水鑿一座佛像,通過佛祖的無邊法力來“易暴浪為安流”。海通和尚四處奔波,募化錢財,於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由於工程浩大,未及佛像完成海通便已辭世,工程也因此中斷了十年之久。在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和朝廷的支持下,大佛得以重建。之後,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上任後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完工,前後共曆時90年之久。由韋皋撰寫、張綽手書的《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記載了開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於大佛右側的臨江峭壁上。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造佛像,依淩雲山棲鸞峰斷崖而建,頭至山頂,足踏三江,氣魄宏大,雕工精美。大佛麵目和善,眼睛半睜半合,神態安詳,雙手放於膝上,端坐在山側。大佛造型穩重大方,比例非常勻稱:頭高達14。7米,頭寬達10米,眼睛長達3。3米,鼻長達5。6米,嘴寬達3。3米,耳長達7米,頸高達3米,肩寬達28米,體寬達28。5米,中指長達8。3米,足長達10。5米,足寬達9米。雖然大佛身體的各個部位的尺寸比較精確,但關於他的高度,至今還存有爭議。

查閱相關史料,我們會發現關於樂山大佛的高度,既有充滿浪漫主義和誇張色彩的描述,也有看似比較準確的記載。在宋代的《佛祖統紀》、《方輿勝覽》以及明清時期的《四川通誌》、《樂山縣誌》等書中,都提出樂山大佛高達“三百六十尺”,即110米左右。

1962年,當地文化部門在對大佛維修時,采取吊繩的方法測量大佛高達71米。十多年後,西南水利電力勘察院又對大佛的高度進行測量,結果為62。1米。此後,水電部采用近景測量的方法測量大佛的高度,從而再次確認了71米這個數字。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名勝大典》、《中國名勝詞典》、《中國名山大川辭典》等工具書中,都認同了樂山大佛通高為71米。但是,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中國地名辭典》中,卻把樂山大佛的高度認定為58。7米,並同樣得到了很多支持。

也許你會感到奇怪,在勘察測量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關於大佛的高度為何還存在分歧呢?為何這兩個結果都獲得了眾多專家的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