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3、樂山大佛到底有多高?(2 / 2)

實際上,出現分歧的原因就在於如何定義樂山大佛的“通高”。文物界在測量實物時,一般要將實物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整體的最高點與最低點之差就是“通高”。測量佛像時,人們一般把佛像本身和與之相連的蓮花座視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對於樂山大佛來說,一些人認為大佛足下有兩層蓮花座,一層是大佛的足踏,亦稱蓮花足踏,再往下一層是一個巨型蓮花座;一些人則認為大佛隻有一層蓮花座,所謂的巨型蓮花座實際上隻是大佛蓮花足踏之下的一層石基,隻不過在石基上刻有一些蓮花花紋作為裝飾,並不是蓮花底座。正因如此,前者以最底層的蓮花座為基點進行測量,得出的結論就是71米;而後者則是以蓮花足踏為基點開始算起,測量的結果就是58。7米。

因此,樂山大佛的高度就有了兩個結果,這是一個有待於後人解決的測量之謎。樂山大佛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佛像在唐代建成之初,丹彩描繪,金粉貼身。大佛還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係統,使大佛不至為雨水所侵蝕。曆代戰火給大佛帶來不同程度的災難,“可憐世曆風霜苦,銷卻金衣變草衣”。新中國成立後,曾多次對其進行維修,並在1956年被列入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今天,大佛身上的彩繪早已消失殆盡,但是他仍以雄偉的姿態展現於世人麵前,充分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力量。

[相關鏈接]樂山大佛與海通和尚

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東,依淩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開鑿而成。大佛背靠淩雲山,俯視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的交彙處,氣勢宏偉,亦稱“淩雲大佛”、“嘉州大佛”,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據史料記載,每當夏汛,山洪暴發,江水如萬馬奔騰,常常毀壞農田,傾覆舟楫,無數人因此而喪生。淩雲寺的僧人海通和尚見此心中萬分不忍,立誌鑿崖造佛,想仰仗佛的無邊法力,“奪天險以慈力,易暴浪為安流”,以保證過往船隻的安全。就這樣,海通和尚走遍大江南北,經過20多年的化緣,終於募集到一筆相當大的資金。但還沒有開始修建佛像,當地地方官吏就見財起意,前來敲詐勒索。海通和尚堅決地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地方郡吏仗勢欺人,以嘲弄的口吻說:“如果你把眼珠真給我們,那麼我們就可以不要你的佛財!”海通和尚一言不發,從容地把雙目剜去,並用盤子接住,捧在郡吏麵前。郡吏見到這難以置信的一幕,悔恨交加,徹底打消了乘機發財的念頭,在場的人無不為海通和尚的行為所感動。唐代開元初年(713年),在海通和尚的發起和主持之下,各地著名工匠聚集在一起,開始開鑿大佛。海通和尚並沒有實現自己生前的宏願,就圓寂歸天了,佛像的修建工程也因缺乏資金而被迫停止。多年後,西川節度使韋皋繼承了海通的遺誌,花費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九年才宣告竣工。人們為了紀念海通和尚,就將他當年住過的山洞取名為“海師洞”,並在海師洞內塑造了一尊海通和尚像。千百年來,海通和尚的善行一直留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