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2、西安大雁塔之謎
古城西安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從西漢時起,西安就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重要城市。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西安)為起點,西至羅馬古城。大雁塔就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宏偉壯麗,並充滿著許多謎團,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
大慈恩寺由唐高宗李治為追念母親文德皇後而修建的皇家寺院,始建於永徽三年(652年),是唐代長安城內最著名的佛寺。大雁塔就位於慈恩寺中。慈恩寺建成後不久,唐高宗命高僧玄奘移住於此,為保存佛經在寺內建立佛塔,是為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大方,氣勢雄偉不凡,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不朽傑作。唐代學子考取進士後,都要在大雁塔上賦詩,並在塔下留名,號稱“雁塔題名”。
這座佛塔因何而得名呢?自唐以來,眾說紛紜。
相傳,這兩座佛塔是為了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而建。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和雲僧在深山中一起修行。一年夏天,山洪暴發,道路被衝毀了,深山與外界相互隔絕。存糧吃完後,大家開始挨餓。時間一長,一些僧人無法忍受饑餓的折磨,先後離開此地去另尋生路。到了第十天的時候,隻剩下了釋迦牟尼一個人了。但他不為所動,仍然一心修行。一群大雁從空中飛過,突然有兩隻大雁從空中墜落在他的前麵。開始時,他很高興,十天沒有吃飯了,這兩隻大雁對他來說真是一頓美餐。但轉念一想,這兩隻大雁很可能是來試探自己修行的誠心。於是,他忍住饑餓,把兩隻大雁埋在高地繼續誦經。後來在埋葬大雁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佛塔,取名雁塔,後來改名為大雁塔。“十日絕糧、不動初念”,釋迦牟尼憑借著對佛教的無比堅持,終於修行成功,成為功德無量的佛祖。這個故事流傳廣為流傳,相信的人最多。
一些人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認為這隻是佛教傳說,根本不是事實,並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其一此塔為仿造西域佛塔而建,西域佛塔的最下層皆為雁形,玄奘取經回國後就仿造西域的塔形修建此塔;其二,修建佛塔時恰好有大雁墜地而死,建塔的僧人就將大雁葬於塔中,佛塔因此得名;其三,佛塔剛建成時尚未取名,忽然一群大雁落於塔上,後來飛走了,僧人們受到啟發,以雁為塔名;其四,借用佛中有菩薩化身為雁,舍身布施的故事,以此命名。
大雁塔到底有幾層呢?
據史書記載,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初建時隻有五層。大雁塔曆經各代戰火的洗禮,多次受到破壞,又多次被修葺,其層數也在不斷變化,現存七層。那麼,是在原本的五層上增建兩層,還是原本就是七層呢?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岑參、高適等人曾一起登上大雁塔,岑參有詩雲:“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從這裏可以看出,此時的大雁塔已經是七層了。唐代宗進士章八元《題慈思寺塔》詩說:“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麵麵風。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張禮在《遊城南記》中也說武則天將大雁塔增至10層。
這幾處史料互相矛盾,有人對此進行一番考證,得出下列的結論。岑參的詩是比較寫實的,大雁塔在武則天時增建為七級寶塔。章八元詩作中的“十層”、“四十門”皆是虛指,主要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所謂大雁塔曾有10層的說法純屬後人附會臆造。而張禮的《遊城南記》隻是遊記,可信度較低,很可能是根據章八元的詩而寫。再從現存的寶塔來看,自第一層起逐漸向內收縮,形如方錐體,線條自然流暢,最高的一層已經很小,不可能在上麵再加三層。即使勉強加上去也與中國古塔的樓閣式樣不符,也體現不出中國古建築所追求的自然舒展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