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為何傾斜呢?
大雁塔平麵呈正方形,高64米,因聳立在高地之上,遠望則高聳入雲,“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即為其生動的寫照。
1963年10月,西安市測量隊發現,此塔的塔身已向西北偏斜了711毫米。1984年,塔身向西偏約866毫米,向北偏170毫米。1988年,塔身向西北方傾斜998毫米。此後三年,塔基發生不均勻沉降,塔身下沉335毫米,並又向西北方偏4毫米。大雁塔的傾斜問題引起了各方廣泛關注。人們根據大雁塔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其它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認為佛塔附近地麵下沉是引起佛塔傾斜的主要因素。
據考察,大雁塔一帶的承壓水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出現大幅度下降,在塔北約1公裏處還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沉降槽,而大雁塔恰恰處於沉降槽的中斷。地層的南北差異沉降使地麵發生傾斜,從而帶動大雁塔也向西北方向傾斜。一些學者指出,如果按地傾斜角18。7秒推算,塔身每年都會向北傾斜5。5毫米左右,這是相當危險的。一些學者認為這完全是杞人憂天。事實上,根據十多年的細心觀測,塔身的傾斜度是很小的,基本保持在每年1毫米左右。也有人指出“長安自古西風雨”,塔身傾斜可能唐人建塔時考慮到氣候因素而有意為之。
古人曾雲“十塔九斜”,至於此塔是修建時就傾斜,還是後來逐漸傾斜,至今尚未清楚。無論大雁塔初建時是否傾斜,大雁塔周圍的諸多因素都可能對此塔構成威脅,如地下水下降、上層滯水上升、地裂、地震等因素,因此大雁塔的保護工作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相關鏈接]岑參、杜甫、高適等人同遊慈恩寺並各自賦詩
慈恩寺位於曲江池西北,始建於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58年),是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為其母所建,故稱“慈恩”。慈恩寺內有玄奘法師所建的大雁塔,不僅保留了大量的佛教經典,還是一方登臨勝地,是曲江重要的景觀之一。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在大雁塔題名留詩就已蔚然成風。凡新科進士及第,首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遊宴,之後就要登臨大雁塔,並在塔壁上題詩留念,並將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曾登臨大雁塔,並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名篇。
天寶十一年(752年),詩人杜甫、高適、岑參、儲光羲、薛據等七位詩人,登臨大雁塔賦詩。杜甫、高適、岑參、儲光羲、薛據這五人各作一詩,除薛據所作的詩失傳外,其餘四首都保存了下來。由於各人生活經曆不同,這四首詩的內容和意境也有明顯的差別。高適、儲光羲是盛唐時期年輩較長的詩人,作品更多地體現出雅致平和的詩風,而杜甫的詩則以隱喻的方式抒發了對時局的憂慮,曆代學者對岑參所作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推崇備至。詩雲:“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鹼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自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淨理了可悟,騰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岑參當年38歲,在這五人中最為年輕,常年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雄渾豪放,在這首詩裏,作者主要著眼於登高望遠時的奇幻景觀與奇特感受達,風格清麗俊逸,意境新奇,在藝術上取得很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