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1、隋煬帝建的迷建樓是在揚州還是在長安?(2 / 2)

相傳,南宋寶枯六年至開慶元年(1258~1259年),賈似道在揚州任職,在迷樓原址建摘星寺,又稱摘星樓,明代改稱為“鑒樓”,取前車之覆,後車之鑒之意。

由此,許多學者都認為迷樓位於揚州是含無疑問的。

據清代嘉慶《重修揚州府誌》載:“摘星樓在城西七裏觀音閣之東阜,即迷樓故址。”但是乾隆年間的《甘泉縣誌》卻提出另一種說法,稱觀音山寺“即古摘星亭址,俗傳為隋迷樓故址者訛也”。這兩處史料中對於迷樓的記載相左,因此有人對隋煬帝是否在揚州建過迷樓表示懷疑。

晚唐時韓偓在《迷樓記》中繪聲繪色地描繪了迷樓當年的壯觀景象以及後來的敗落,但考察通篇文字,並未提及揚州。“唐帝提兵,號令人京,見迷樓,太宗曰:‘此皆民膏血所為。’乃命焚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隋煬帝的迷樓應在長安,在唐太宗率兵進入長安後被焚毀。

然而,大名鼎鼎的迷樓到底是建在哪裏呢?是在揚州,還是在長安,還是在兩地皆有修建,抑或在其它地方,至今仍無定論。

[相關鏈接]隋唐名臣顏師古

顏師古(581~645),字籀,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是唐代著名的經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曆史學家。祖父是名儒顏之推,父親是顏思魯。他自幼博覽群書,學問通博,尤擅於文字訓詁、聲韻、校勘之學。他對《漢書》還頗有研究,在兩漢以來的經學史也有很深的造詣。隋文帝仁壽年間,由尚書左丞李綱舉薦,他曾任安養縣(今湖北襄樊)尉,政績頗為突出。後因坐事免職,生活貧困,以教授為業。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起兵入關。顏師古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職。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建立唐王朝,拜顏師古為敦煌公府文學,轉起居舍人,再遷中書舍人。他不僅政績突出,而且擅長文辭,其文名冠當時。唐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顏師古被擢為中書侍郎,封琅琊縣男。貞觀四年(630),“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訛謬,詔前中書侍郎顏師古考定《五經》”。顏師古利用“秘書省”珍藏的大量經籍圖書,曆時兩年,選校了《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左傳》等書,是為“五經定本”,並呈獻給唐太宗。太宗大為滿意,“稱善者久之”。後又奉太子承乾之命注《漢書》,書成後進秘書監,以文學入選崇賢、弘文兩館學士。《漢書注》是顏師古晚年力作,深為曆代學者所重,時有“杜征南(杜預)、顏秘書(顏師古)為左丘明、班孟堅忠臣”之美譽。貞觀十九年(645年),他隨太宗東征遼東,在途中病故,終年65歲,諡曰“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