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更為神奇的傳說。耶穌會士方德望記載,一年冬天天隆大雪,白雪覆蓋了大地,可隻有這塊石碑上麵的土地上沒有積雪。人們感到很奇怪,紛紛猜測下麵肯定有寶藏,於是進行挖掘。就這樣,景教碑重現人世。這種說法過於離奇,並沒有什麼可靠的證據,因此相信的人並不多。
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塊石碑是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西安近郊的民工在施工時挖掘出來的。這種說法比較誠實可信。還有人認為這塊石碑出土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
關於《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出土地點有兩種說法,盩厔說和長安說。
1911年,伯希和在其《唐元時代中亞及東亞之基督教徒》一文中披露其見解,即“此碑發現的地方不在盩厔,而應在西安城西金勝寺內”,但可惜缺乏論證。
英國穆爾、中國的馮承鈞先生、日本的矢野三治、佐伯好郎等學者持盩厔說《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出土地點是盩厔。他們根據宋金兩代名人有關盩厔的詩文為論據,特別以蘇軾的紀行文字提到“樓觀台附近的五郡”,認為此五郡即景教碑中的“肅宗文明皇帝於靈州等五郡,重建景寺”。認為詩文中提到的大秦寺就是當年的景教寺。
蘇軾《南山記行》詩為論據,“至寶雞、虢、郿、盩厔四縣,並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盩厔當地有大秦寺遺跡,寺內有《五峰丘木山大秦禪寺鑄鍾銘》,據銘文記載可知此寺始建於唐太宗年間。此外,伯希和、徐光啟、李之藻、桑原騭藏、石田幹之助等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出土於西安府金勝寺。
在明代的行政區劃上,長安和盩厔同屬西安府,故無論該碑何地出土,西方學者一般均稱其為“西安府景教碑”。出土地點之爭與時間之爭一樣,雙方均有早期的原始資料為據,問題也出在這些資料記錄的互相矛盾上。仍未有景教碑出土周至的實據。
景教碑剛出土不久,就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引起西方各國傳教士的覬覦。西安一帶的西方傳教士想把石碑作為禮物送給梵蒂岡,為便於運輸還打算把石碑分成三塊,由於當地政府和民眾的保護陰謀未能得逞。1907年,一個名叫何爾漠的丹麥新聞記者打算用愉粱換柱的方法把景教碑運出中國。因為地方當局的保護措施也沒能如願。現在景教碑原碑保存在西安市碑林曆史博物館,成為我國古代基督教曆史的重要物證。
兩種爭論到目前為止還無定論,期待有新的發現作為鐵證,給予澄清,有關學者認為對大秦寺地宮的挖掘可能會對此爭論劃上名號。
[相關鏈接]景教
所謂景教就是唐朝時期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裏派,即東方亞述教會。聶斯脫裏派的創始人是聶斯脫裏,他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說”,主張聖母瑪利亞隻是生育了耶穌的肉體,並沒有賦予耶穌的神性。公元428年,聶斯脫裏出任君士坦丁堡主教,亞裏山大主教奚利爾將其,對他展開猛烈的抨擊。公元431年,在以弗所會議上,聶斯脫裏被革除主教之職,其教派也被視為異端。最後聶斯脫裏客死埃及,其教義也成為邪說。5世紀末,為了逃避迫害,聶斯脫裏教徒遷往波斯,在波斯國王的支持下,成立獨立的教會,與摩尼教、祆教共同形成波斯當時的三大宗教,流行於中亞地區。6世紀末,聶斯脫裏派已盛行於突厥、康居等等。貞觀九年(635年),景教僧侶阿羅本將此教傳入中國。貞觀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令“波斯僧阿羅本,遠將經教來獻上京”,並在長安城中義寧坊建造一座寺廟,以方便其進行傳教活動。阿羅本將聶斯脫裏派傳入中國時,以景教命名,以取光明輝煌之意。武則天信奉佛教,景教教士集巨資在洛陽修建“大周頌德天樞”,景僧阿羅撼將景教教義以佛家學說相融合。武後聞之大悅,景教也得以繼續發展。在曆代皇帝的支持下,景教在中國發展很快。唐武宗會昌廢佛後,景教受到很大的打擊,漸趨衰微。元朝時,景教又再次傳到中國,重新興盛起來。此時的景教徒稱為“也裏可溫”,享受免除兵役和賦稅的特權。隨著元朝的滅亡,景教也再次沒落。總而言之,景教起源於敘利亞,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