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物考古 6、唐代“景教碑”從何而來?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簡稱“景教碑”,自明末出土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中外學者、傳教士對此作了大量的研究,發表的專論著作不下百餘種。但關於此碑的由來,還有諸多疑問未能得到解答。
明朝末期,在陝西省西安市附近出土了一塊刻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字樣的石碑,後世簡稱其為“景教碑”。這塊石碑是用黑色大理石所製,高2。36米,寬0。86米,重約2噸,在出土時基本保存完好。景教碑是世界四大著名石刻之一,具有極高的曆史文物價值。
景教碑碑麵正文共有1695字,上下款有67字,側麵有人名、職名共76個。碑頭飛雲、蓮台和螭龍烘托著一個十字架,左右還配有盛開的百合花,在十字架的下麵題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九個楷書大字。
碑文是用漢文和敘利亞文書寫,其撰寫者是“大秦寺僧景淨述”,書寫者是“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參軍呂秀岩書”。景淨原名亞當,是波斯人,博學多識,是大唐景教會總監督、唐都主教兼長老,是中國景教的最高領袖,曾翻譯有三十多種景教文獻。據碑文記載,景教碑建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正月初七日(陽曆二月四日禮拜天)。景教碑對景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進行了概述,從公元635年景教僧侶阿羅本來到唐代京城長安,到公元781年建立景教碑,之間共145年的傳教活動和發展曆史。碑文還引用中國的佛教、道教及儒家學說,對景教教旨、儀式進行了詳細地闡述,同時還歌頌了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及德宗李適對景教所行的功德。
陳垣先生曾指出:“要講基督教入華史,還是要從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講起。”而方豪先生論及中國的基督教時,更一再堅稱“是碑為我國景教第一文獻”。從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景教碑”的重大文化價值在於證明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基督教就已經傳入中國。
首先,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真實性。中國的學者一直未對景教碑的真實性提出懷疑,但一些歐美國家的知名人士認為景教碑是耶穌會教士偽造在。大文豪伏爾泰等就持有這種意見,認為景教碑是一種“虔敬的騙術”。直到19世紀,一些法國、美國的漢學家還主張這一說法。對此,外國學者巴拉第毫不客氣地進行了批評:“應該到中國的編年史中,去認真查找有關碑文被發現的記錄。被找到的資料不容置疑地證明了基督教在中國唐朝的存在”。一些學者對碑文本身及唐代基督教在東方傳教的曆史背景等方麵進行了詳細深入的考究,終於證明了景教碑的真實性,從而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
其次,至於“大秦景教”這個名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也難以確定。據史籍記載,漢代以後就稱羅馬帝國為大秦,唐代大秦則泛指羅馬帝國的東部,包括今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敘利亞、伊拉克、伊朗等地。唐貞觀九年(635)阿羅本來長安時被稱為“波斯僧”,其所傳的教派被稱為“波斯經教”,曾被人誤認為佛教一個支派。1908年在甘肅敦煌石窟出土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等7種景教文獻和1937年發現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證實在唐代在玄宗到德宗60多年間裏,基督教就由“波斯經教”改稱為“大秦景教”了。據學考者考證,景教實際上是唐朝時期傳入中國的聶斯脫裏派(或譯涅斯多留教派),起源於敘利亞,亦稱為亞述東方教會,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
再者,“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何時被人埋在地下的呢?又是出於何原因而被埋入地下的呢?因為景教碑在景教信徒的看來非常神聖,因此在其發現過程上有著各種類似神話的傳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主要形成四種意見。
據碑文記載,此碑建成於公元781年。但公元845年唐武宗大舉滅佛後,此碑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一些學者推測,847年唐宣宗繼位後馬上撤消了滅佛令,在這種背景下景教碑沒有理由被埋在地下,因此景教碑是在唐武宗下滅教令後不久被埋入土中的。景教碑出土時完好無損,也在證明了它沒有受到外力損害,不是因自然原因而被埋入土中的。
一種說法認為,景教碑是一位西安太守鄒靜為兒子築墳時所挖掘。明代祟禎年間,西寧太守鄒靜長樂善好施,深受時人的敬仰。他的小兒子突然病故,鄒靜長選中了長安祟仁寺的南麵作為兒子的墓地,並在安葬時挖出了這塊景教碑。林侗、巴拉第等學者都采用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