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物考古 5、佛真骨與法門寺之謎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裏處的法門鎮,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為阿育王寺。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法門寺隨著朝代的更迭、佛教的興衰而起起落落,由此也引發了重重的迷案。
據佛教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涅盤後,留下八斛四鬥晶瑩的舍利,讓眾生供養,以結佛緣。印度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將佛祖的舍利分載於84000個寶函,由僧眾分送世界各地。
據《法苑珠林》載,在中國的舍利塔原有19所,法門寺就是其中之一。這些舍利塔在多次大規模的滅佛行動之後,幾乎被破壞殆盡,如代州五台山塔和終南山五台寺的佛指舍利皆毀於“會昌法難”。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曾擴建,並於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聖塚”,後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
據文獻記載,法門寺的始建時間有春秋末年、東漢末年和北周三種說法。一些學者根據現存法門寺的北魏千佛碑分析,法門寺應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當時叫“阿育王寺”、“阿育王塔”,因供奉佛指舍利,而成為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北周武帝實行滅佛政策,法門寺也未能幸免於難。隋文帝楊堅出生於寺院,對佛教有著特別的感情。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楊堅提倡佛教,大興佛寺,對法門寺及塔進行修繕。唐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下詔開啟地宮並修繕寶塔,從而發現了佛舍利,遂供奉在法門寺。時人傳說“三十年一開,開則歲穀稔而兵戈息”,認為定期迎送供養佛骨會使國泰民安,形成了“三十年一開”迎奉佛骨舍利的製度。因此法門寺成為皇家奉佛的總道場,地位尊崇。
唐代第一次迎奉佛指舍利是在公元659年。唐高宗崇信佛教,為玄奘法師修建大雁塔以儲佛經,並在公元659年開啟法門寺地宮,迎佛骨舍利到洛陽的皇宮內供奉。唐代第二次迎奉佛指舍利是從武周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到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此時佛教在社會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地位不斷上升。武則天命人到法門寺迎奉佛骨舍利。唐代第三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唐肅宗此舉有“兵革息”的祈願。唐代第四次迎奉舍利在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一蹶不振,德宗皈依佛教,奉迎舍利在長安。唐代第五次迎奉佛骨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憲宗親奉香燈,舍利在皇室供奉三日後,送往長安諸佛寺供奉。唐代第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懿宗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這是一次耗資空前的迎奉活動,將佛骨“迎入內道場,即設金花帳、溫清床,龍麟之席,鳳毛之褥,兢兢業業玉髓之香,薦瓊膏之乳”,“宰相以下競施金帛,不可勝數”。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佛塔也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每次迎送之後,唐朝諸帝對法門寺賞賜驚人,以稀世珍寶製作寶函,以安奉佛指舍利。經過多次擴建,唐代的法門寺規模宏大,形成著名的“二十四院”,成為全國著名的大型佛教道場,也是少見的國家級的宗教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