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物考古 5、佛真骨與法門寺之謎(2 / 2)

873年底,僖宗昭令將佛骨送還法門寺。翌年正月關閉了地宮石門,此後佛指舍利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成為千古之謎。

明朝時,法門寺寶塔毀壞嚴重,萬曆皇帝下詔重建了高達37米的寶塔。清朝順治年間,受地震影響磚塔開始傾斜。1981年,磚塔再次崩塌。1987年政府在重建法門寺時,意外發現了塔下的地宮,“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沉寂了一千多年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同時在地宮內還出土了大量的稀世珍寶,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這次發現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佛指舍利,其中一枚色澤微黃,有裂紋和斑點,是佛的真身“靈骨”,其餘三枚為玉質,為佛的“影骨”。這些舍利與唐朝道宣法師在《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中的描述吻合:“佛指長寸二分,內孔方正,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淨,以指納孔,恰得受指。”消息傳出後,引起了世界學者及宗教人士的廣泛關注。

法門寺地宮的建製模擬帝王陵寢,坐北向南,呈長“甲”字形,由台階、平台、甬道、前室、中室、後室、秘龕共7部分所組成。地宮全長21。12米,麵積為31。84平方米。

這四枚佛指舍利均是唐代帝王迎奉的原物,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佛指舍利,是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趙樸初先生指出“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巧妙地點出了靈骨和影骨的關係。舍利是梵文的音譯,意為“身骨”,一般指釋迦佛遺體焚化後結晶而成的固體物,是戒、定、慧所熏修的成果。“影骨”也稱之“佛指舍利”,受到與真身舍利相同的供養。法門寺的佛指真身舍利,是由印度來華的梵僧帶來的。

法門寺地宮的發掘,不僅是我國唐代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在唐代供奉佛指舍利的四大名寺中,法門寺是唯一的幸存者,成為世界各地佛教徒心目中的聖地。

[相關鏈接]唐憲宗

唐憲宗李純(778~820),原名李淳,是唐順宗的長子。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六日,李純被立為太子,後代理監國之職。同年八月,憲宗在宣政殿正式即位。此時,他年僅28歲。他以太宗、玄宗為榜樣,認真總結曆史經驗,勵精圖治,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他一改德宗朝對藩鎮的姑息政策,以“法度”治理藩鎮,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了朝廷的聲威。元和元年正月,劍南西川節度使劉辟公然發動叛亂,憲宗堅持己見,重用主張用兵的宰相杜黃裳和翰林學士李吉甫,下詔討伐叛軍。同年九月,走投無路的劉辟被俘至京城,憲宗將其問斬。這一果斷的舉措,震撼了其它節度使。為了應付削藩的需要,憲宗廣開財源,多方積聚財富,使朝廷的財力得以明顯的增強,為將來的用兵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元和九年,憲宗聽從李吉甫的意見,毅然準備對淮西吳元濟開戰。同年十月,憲宗頒布了《招諭淮西詔》,希望吳元濟“投誠歸國”。吳元濟不為所動,縱兵擾鄰,並對東都洛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元和十年(815)正月,憲宗頒布了《討吳元濟敕》,派大軍討伐淮西。元和十二年(817),時任唐鄧節度使的李愬用奇兵攻打蔡州,大獲全勝,俘獲了吳元濟,平定了淮西叛亂。這一重大勝利,大大提升了中央朝廷的權威,各地節度使紛紛入朝,表示對朝廷的忠心。憲宗崇信佛教,在元和十四年(819)下召從法門寺迎奉佛骨。之後,憲宗的身體每況愈下,元和十五年(820)正月,憲宗死於大明宮,終年4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