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物考古 4、瑞獸葡萄紋銅鏡為何被稱為“多謎之鏡”?
銅鏡是我國古代人們梳妝整容的生活必須品,以銅、錫、鋁等金屬成份鑄造而成,有圓形、方形、花瓣形、柄形等多種形式。銅鏡的正麵光亮,可用來裝飾整容,背麵有鈕和花鳥禽獸圖案,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我國銅鏡的製作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到殷商時代,各朝各代均有沿用,直到水銀鏡出現後,才逐漸廢棄。
“雙鸞開鏡似秋光,解鬟臨鏡立象床。”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在《美人梳頭歌》中描寫美人對鏡梳妝的詩句。其實,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開始使用銅鏡。隨著唐代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工藝水平的不斷進步,銅鏡的製作工藝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唐代的銅鏡展現了自由奔放、富麗堂皇的風格,表現了大唐帝國蓬勃向上的精神麵貌。在銅鏡的鑄造工藝上,錫和銀的合金比例更加合理,鏡麵更加明亮,既美觀又實用。在裝飾圖案上,唐代銅鏡還一洗傳統銅鏡拘謹板滯之態,而展現出流暢華麗之姿,在裝飾紋樣上有許多突破,除了傳統的瑞獸、鳥獸、畫像、銘文等紋樣外,還創造性地增加了海獸葡萄紋等。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出菱花式。唐代的銅鏡不僅作為整理妝容的工具,還常被作為禮品相贈,因此,鏡背麵多為象征吉祥的圖案。
1958年,在陝西西安獨孤思貞墓出土了一麵瑞獸葡萄紋銅鏡,此後,瑞獸葡萄紋銅鏡陸續走進人們的視野,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極大的興趣。
據研究發現,瑞獸葡萄鏡又稱海獸葡萄鏡,形狀以圓形居多,少量呈方形、菱花形,其背麵的紋飾圖案甚為奇特,前所未見。它出現於唐高宗年間,在武則天時期盛行一時,至玄宗後期則慢慢消失。作為盛唐時期銅鏡的代表作,瑞獸葡萄鏡有著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堪稱中國銅鏡藝術中的奇葩。瑞獸葡萄鏡的主題紋飾分為內外二區,由瑞獸禽鳥和葡萄枝蔓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鏡中瑞獸的造型與現實中的野獸造型差別很大,但保有一些野獸的特征。早期的瑞獸葡萄鏡中的瑞獸數量較少,一般隻有四五隻左右,到了玄宗後期,鏡中的瑞獸有時增至十多隻。
瑞獸葡萄鏡中的瑞獸習稱為“海獸”或“海馬”,它們造型誇張,姿態各異,與葡萄紋飾組合在一起,把銅鏡裝飾得生機勃勃,象征著富貴常青,深受人們的喜愛。對於瑞獸葡萄紋圖案在唐代銅鏡上的突然興起,中外學者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但仍有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因此瑞獸葡萄鏡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多謎之鏡”,並戴上了“凝聚歐亞大陸文明之鏡”的桂冠。
首先,鏡中的瑞獸至今不知其名。宋《博古圖錄》稱這類鏡為“海馬葡萄鏡”,但並沒有對取名的由來進行解釋,因此至今人們也不清楚鏡中瑞獸名稱的來由。鏡上的海馬似狼似虎,似豹似獅,似馬似狐,似羊似鼠,令人有一種撲朔迷離之感。有關專家分析“海馬”這一名稱是受了漢代有關“天馬”的神話傳說的影響,因此《博古圖錄》才持有這種觀點。另外,有些外國學者認為“海馬”並非銅鏡紋飾中的瑞獸,而是古代伊朗與祭祀有關的一種神聖的植物--“Haoma”。這種植物傳入中國後,被訛傳為“海馬”。還有人認為,顧名思義,“海馬”就是來自於海外的馬,是“青海驄”的簡稱。這種馬來自青海地區,有日行千裏之能。
後來,一些清代學者注意到銅鏡上的獸“似馬非馬”,其形與瑞獸相似,因此在清代《西清古鑒》上稱其為“海獸葡萄鏡”。除此之外,它還有“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瑞獸葡萄鏡”等名稱。總體來說,“海馬”、“海獸”名稱的使用較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