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第8節 名曲《廣陵散》真的失傳了嗎?
三國時代的魏國名士、“竹林七賢”之首嵇康,臨刑前一曲《廣陵散》,遂成為千秋絕響。千百年後,世人在深情地緬懷和追慕嵇康的高風亮節以及其孤傲峭拔時,也在盡情地懷想那曲《廣陵散》;“《廣陵散》於今絕矣”,從此更成為人們為之扼腕歎息的一件最無奈事。然而,或許仍然有好奇的人們會問:那美的事物真的就這樣輕易地永久地消逝在這世間了嗎?也就是說,名曲《廣陵散》真的失傳了嗎?
嵇康(223--262年或者224--263年),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先人因避仇遷家於譙國侄縣(今安徽宿縣西南,與曹操故鄉相近),改姓嵇(“嵇”,蓋以紀念祖籍會“稽”)。“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詩人與音樂家,也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人耿直,性情孤傲,他幼年喪父,勵誌勤學。後娶長樂亭主(一說為曹操孫女,曹林之女;一說為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孫女)為妻,在曹氏當權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後司馬氏擅權,嵇康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遭當權者嫉恨和陷害,終於招來殺身之禍。後當時之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以康為師,而當政者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意氣慷慨,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為此,《廣陵散》之名也因為嵇康用其自己高潔不辱的生命得到了更加有力的傳揚,終於名滿古今。那麼,這帶著神秘感的《廣陵散》到底是怎麼一首曲子呢?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琴曲,據說它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出現,魏、晉時期它已逐漸成形定稿;隨後曾一度流失,後人在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中發現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們現在聽到的《廣陵散》。“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係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琴操》,對此記載的比較詳細。
那麼它到底和嵇康有什麼緊密聯係呢?其實,嵇康作為當時的出色音樂家,他自然是熟知和喜愛《廣陵散》曲的,隻是他因為對其中的某些細微部有所不滿,所以作了些加工和改動,事實上,流傳至今的《廣陵散》和嵇康臨刑彈奏的那曲《廣陵散》應該是大體一致的。然而,因為嵇康也是位出色的演奏家,還是在當時那麼一種特殊的情境之下演奏,自然其中情味與別時不同,它所溶入的正是嵇康自己那顆超凡脫俗、大義凜然亦不乏悲愴的心。“《廣陵散》於今絕矣”,大約道出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衝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名同曲。《廣陵散》在曆史上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近代琴學家楊時百,在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據明人郎瑛《七修類稿·續稿·卷五》的記載--《晉書》載:嵇康嚐遊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忽客至,自稱古人,與談音律,辭致清辨,索琴而彈曰:“此《廣陵散》也。”聲調絕倫,遂授於康,誓不傳人,不言姓而去。及康將刑東市,顧日影曰:“昔袁孝尼嚐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而今絕矣。”海內至今,莫不痛惜。又《琴書》曰:嵇康《廣陵散》本四十一拍,不傳於世。惟便康之甥袁孝尼能琴,每從康學而不與,後康靜夜鼓之,孝尼竊從外聽。至亂聲,小有間息。康疑有人,推琴出戶,果見孝尼。止得三十三拍。後孝尼會止息之意,續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而世亦罕聞焉。予少曾學琴,亦聞其無傳也。嘉靖己巳,宿尚書顧東橋書室,見有《神奇秘譜》三卷,乃明瞿仙所纂,首列《廣陵散》,共該四十四拍。序其原出隋宮,傳唐、宋之禦府者,共有六段,段各有題並譜。餘曲六十有一,若世所傳《顏回雙清》之類絕少也。惜譜多難抄,今止錄其《廣陵》一曲,詞名則具,而音譜亦略之也。曲名《廣陵散》者,因時晉乘魏際,王陵、毋邱儉、文欽、諸葛誕,繼為揚州都督,鹹有興複之謀,俱為司馬所殺。揚地名廣陵,散言魏散亡自廣陵始也。止息名篇者,由音哀傷痛息,客稱古人者,乃伶倫也。皆他書所考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