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廣陵散》可以保存到今天,可謂幸矣。隻是,人們還是不免要懷疑此《廣陵散》者真的就是嵇康當年彈奏的那曲《廣陵散》嗎?往事已越千年,任後人評說吧。
[相關鏈接]《廣陵散》的曲風
據當代學者趙西堯先生等著《三國文化概覽》的描述,《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讚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入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複仇意誌。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誌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鬥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無怪乎嵇康對於它如此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