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第7節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下落之迷?
王羲之是我國書法史的一座永恒的豐碑,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譽其為“蒼藤古木千年意”,後世更一致尊稱他為“書聖”。其為人亦風骨獨運、高邁超群、不落俗塵,尤以一帖《蘭亭集序》最為名世,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然而千載以下,滄海桑田,世事多生變故,世人難免都會生發出如此慨歎:《蘭亭集序》而今安在哉?
王羲之(303-361年,一說321-379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祖上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亦世居於此。王羲之出身於士族名門,是東晉初大政治家王導的從子。他青年時期即頗有美譽,朝廷召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後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精於文章,更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兼善多種書體,尤以行書獨步天下;初習書於衛夫人,有早熟之風,後其更為用心刻苦,終於成就一代書法名家之美名,被後人尊為“書聖”。其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瀟灑更清真”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
那麼,《蘭亭集序》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東晉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眾文友、親族謝安、孫綽等41人,修禊(一種臨水消災的禮俗)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眾人飲酒賦詩,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醉作序,當場即興撰寫《蘭亭集序》一文,神采飄灑,一其嗬成,計28行、324字。酒醒後他再寫數十百通,感覺均不如原作,乃稱“最得意書”。後來,王羲之將《蘭亭集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竟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於是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其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因為鍾情王羲之的書法,遂大量搜集他的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後偵知《蘭亭集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便引出了一段唐太宗使計騙取《蘭亭集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先不管真偽,它總為《蘭亭集序》增添了一筆濃重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令後人感懷不已。
但有唐人有兩種版本記載了此蘭亭故事。一種是,劉悚《隋唐嘉話》記:“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眾所得……果師死後,弟子僧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後,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才處,使蕭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另一種是,北宋時編寫的《太平廣記》所收何延之《蘭亭記》記載卻大有不同。何文稱,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仿摹真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後訪知在辯才處,三次召見,辯才詭稱經亂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齡薦監察禦史蕭翼以智取之。蕭翼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成忘年交,後辨才誇耀所藏,出示其懸於屋梁之《蘭亭》真跡,《蘭亭》,遂為蕭翼乘隙私取此帖長安複命。太宗命拓數本賜太子諸王近臣,臨終,語李治:“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於是,《蘭亭》真跡葬入昭陵。何延之亦自雲,以上故事係聞辯才弟子元素於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親口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