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第6節 《木蘭詩》創作於何時?(1 / 2)

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第6節 《木蘭詩》創作於何時?

樂府民歌《木蘭詩》可謂家喻戶曉的千古名篇,也是一首歌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忍不拔的意誌及其英雄本色的不朽絕唱;它講述了一位傳奇女子--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以至最後建功立業的動人故事。從其詩歌中所渲染出來的環境背景看,大家都一致認為它是北朝民歌,也就是說它應該創作於木蘭生活的北朝時期,然而也有人經過細致的研究懷疑甚至否定了這一結論,因此好奇的人們便不禁會問:到底《木蘭詩》創作於何時呢?

《木蘭詩》最知名的出處,便是它被收入北宋郭茂倩所編撰的《樂府詩集》一書,從此即獲得了它深遠的影響力。《木蘭詩》和漢樂府中的《孔雀東南飛》被後世譽為我國古代敘事詩中的“雙璧”,可謂前後輝映,光耀千秋。然而,由於此詩在北宋以前也已流傳既久,因此關於這首詩的作者已經都不可考證,甚至到底詩中所敘述的是不是實際發生過的事實,或者隻是傳聞,曆代的許多學者也都曾經做過一番考究,至今依然沒有定論。有的人甚至把著作權歸之於曹植和唐代詩人韋元甫,這似乎有些離譜了;但在眾多的說法之中,把《木蘭詩》視作北朝樂府民歌和隋唐民歌的觀點最具代表性,理由也較充分。

持北朝說者以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所引的《古今樂錄》已著錄《木蘭詩》的篇目為主要依據。《古今樂錄》今已失傳,但《隋書·經籍誌》、《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和《宋史·藝文誌》均著錄了這一書名,題南朝(陳)沙門(按:和尚)智匠撰。既然《古今樂錄》已錄有《木蘭詩篇目》,這是《木蘭詩》決不可能作於陳朝以後的明證。同時,北朝說者認為《木蘭詩》敘述的故事是以北魏北伐蠕蠕(即柔然)的戰爭為背景,北朝時期戰爭頻繁,民風強悍,好勇尚武,這首詩正反映了這一特定的社會曆史風貌。《木蘭詩》中稱其君主為可汗,出征的地點又均在北方,說明了它也是北朝樂府民歌的產品。隻是,在流傳過程中,可能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所以難免有些不很協調和矛盾的地方,但就全詩看,仍保持著北朝民歌的強烈特色。

然而,持隋唐說者認為北朝說者除了以《古今樂錄》的著錄為證據外提不出任何其它材料作為足以證明《木蘭詩》作於北朝的有力證據。恰恰相反,以《木蘭詩》自身提供的材料來考察,隻能證明《木蘭詩》絕不可能作於北朝。隋唐說者詳細考察了《樂府詩集》中所引《古今樂錄》的記載,認為《古今樂錄》著錄《木蘭詩》一說也不可靠;郭茂倩在轉引《古今樂錄》之後所加的按語中提到“歌辭有《木蘭》一曲,不知起於何代”。如果《木蘭詩》已編入《梁鼓角橫吹曲》中,郭茂倩就不會提出“不知起於何代”的疑問,郭氏沒有對《梁鼓角橫吹曲》66首歌中任何一首提出疑問,而惟獨對《木蘭詩》提出疑問,應該正可說明《古今樂錄》並沒有著錄這首歌辭,而係郭臆測的。宋人黃庭堅在《題樂府木蘭詩後》一文中寫道:“唐朔方節度使韋元甫得於民間”。而第一個借鑒《木蘭詩》章法、詩句作詩的是大詩人杜甫,韋元甫和杜甫是同時代人,《木蘭詩》從民間流入文人手中後,勢必會引起杜甫注意,這是順理成章的事。相應的,如果《古今樂錄》已著錄了《木蘭詩》,如此優秀的長詩在被人發現後的200年間竟未發生過任何影響,長期被冷落,隻是到中唐才被人注意,群起模仿,豈不成了一大奇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