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第5節 《水經注》究竟記載了多少條水?
毛澤東在閱讀二十四史時曾經這樣說過:“《水經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眾所周知,此作者就是我國北魏時期的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不僅在我們國內,在國際上酈道元也是享有很高聲譽的,原德國柏林大學校長、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李希霍芬(1833-1905)就稱譽《水經注》乃是“世界地理學的先導”;東南亞學者也認為酈道元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地理學家”。那麼,如此重要的一部關於“水文”的名著,它到底記載了多少條水呢?
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北魏範陽(今河北涿縣)人。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是北魏平東將軍、青州刺史、永寧候酈範,酈道元也先後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遷到這裏)擔任過騎都尉,禦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吏,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為此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北魏後期,國家形勢日趨黑暗和混亂,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和自己的弟弟與兩個兒子一同遭仇家指使被人殺害。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愛好遊覽,曾經和友人遊遍山東。做官以後,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遊覽當地名勝古跡,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並且在餘暇時間閱讀了大量地理方麵的著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他一生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並且撰寫了地理巨著--《水經注》。《水經注》以記載水道為主,可謂是六世紀前我國最全麵而係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它對我國地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全書共四十卷,原書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明清以來,研究《水經注》者不乏其人,在我國學術界己形成一門專門學問--“酈學”。《水經注》一書中究竟共記載過多少水道?這個原來不成問題的問題如今卻有不同的看法,咎在此書有過亡佚。
我國當代學者侯仁之先生在《水經注》選釋前言中,據《唐六典》講道《水經》一書,記述中國河流水道,共計137條;到了酈道元為《水經》作注,補充記述的河流水道增加到1252條(《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科學出版社)。他的這一說法為以後各種出版物和辭書所沿用,產生了相當普遍的影響。但是另一學者辛誌賢認為侯仁之的說法是錯誤的,他據《唐六典》卷七《工部》:“水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凡天下水泉三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其先避荒絕域,殆不可複而知矣。其江河自西極達於東溟,中國之大川者也;其餘百三十有五水,是謂中川者也(原注:桑欽《水經》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為水川者也(原注:酈善長注《水經》,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據上正文與注,可以明白地看出,《水經》記寫“大川”2條,“中川”135條,計幹流137條,酈道元補寫“小川”即枝流1252條。因此,《水經注》記寫的大小河流水道應該總計為1389條,比侯仁之說的多出137條,與《水經》原水數正同,侯漏計《水經》所記水數137條,實諸幹流也。
這個問題似乎已經澄清了,然而據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地理》“天下水數”條雲:“《水經》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酈氏注引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但清翁元圻注《困學紀聞》,在《水經》水數後麵加了按語雲:“按今本《水經》所列,僅一百一十六水。”則今本《水經》較原本少21水。北宋王堯臣《崇文總目》指出《水經注》在宋代僅存三十五卷,佚五卷。今本《水經注》仍作四十卷,乃是後人割裂篇帙,以湊足四十卷之數,所缺21水,應該在這所佚五卷之中。翁所謂“今本”,無疑是當時流行的諸種明刻本,如黃省曾刻本、吳玉官刻本、鍾惺刻本、朱謀瑋《水經注箋》等。清著名學者全祖望、戴震、王先謙、楊守敬、熊會貞等對《水經注》都有深入的研究,從《水經注》本書並博采唐宋諸書,旁引博征,考證訂補“遺漏者補其補,紕繆者訂其訛”(趙一清《水經注箋刊誤》卷一小序),於是補足了《水經》佚去的21水,恢複唐以前《水經注》原本。由此可知唐以前酈道元之《水經注》原本,《水經》水數為137,酈注水數為1252,《水經注》總數為1389。可是,值得一提的是,宋明諸刻本佚五卷,《水經》水數缺21,為116,那麼酈注水數自亦相應殘缺。清乾隆以後諸校注本雖然補足了《水經注》已缺的21水,水數為137,但酈注水數仍有殘缺。今有的有關著作說《水經注》在宋代已佚五卷,又說所記水數為1252,則屬於又一種形式上的矛盾和錯誤(《〈水經注〉所記水數考》,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