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第2節 《胡笳十八拍》究竟是誰的作品?(1 / 2)

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第2節 《胡笳十八拍》究竟是誰的作品?

東漢末年著名的女文學家蔡文姬一生三嫁,曆盡人生的坎坷與辛酸,尤其她曾被南匈奴強擄至荒蠻之地達十二載,悲苦已極!為此,她回到中原故土後心不自禁,於是便接連創作了《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一些流傳千古的抒情詩歌,其中尤以《胡笳十八拍》最為知名。然而,後世有人本著科學求真的態度,竟懷疑《胡笳十八拍》非蔡文姬所作,於是一場關於《胡笳十八拍》究竟是誰的作品的大討論便熱烈地展開了。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字昭姬,為避晉文帝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蔡文姬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尤其也是一位大學者,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其當時儼然是文壇的領袖。蔡邕和曹操還成了摯友。受家庭影響的文姬,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然而她的身世卻也同樣是出奇的不幸的,她十六歲出嫁,不到一年就死了丈夫,由於氣不過夫家的怨懟,年輕氣傲的她一怒之下便回到了娘家。後來蔡邕不幸被董卓殺害,且天下時勢開始嚴重動蕩,南匈奴勢力趁機南下侵掠中原,文姬即不幸遭擄掠,這年她才二十三歲,最後她被匈奴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據聞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後來,曹操顧念自己和蔡邕的情分,於是將花重金將文姬贖回。在曹操的安排下,後又將她嫁給屯田校尉董祀,婚後夫妻感情彌篤。

關於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的討論,係由1959年1月7日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發表了郭沫若先生《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引起的。當時郭先生正在創作曆史劇《蔡文姬》,涉及到《胡笳十八拍》的創作權和對曹操的評價問題,結果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的濃厚興趣。郭先生對《胡笳十八拍》其詩推崇備至,並對於蔡文姬的創作權問題予以了肯定。他在文章中還舉出朱熹《楚辭後語》選錄此詩時所作係辭:“雖不規規於楚語,而其哀怨發中,不能自已之言,要為賢於不病而呻吟者也。”說明連這位理學家、也是一代品詩大家對此詩也是極為欣賞的。

此後參與討論的大多數同仁也都承認這是一篇傑出的作品。可是有人即根據這篇作品直到朱熹《楚辭後語》以前一直未見著錄和引述、包括《後漢書·董祀妻傳》這樣重要的材料在內,因此就引起了它的來源和是否為蔡文姬所作的懷疑。郭先生提出《十八拍》係蔡文姬所作的理由有二:一、“沒有那種親身經曆的人,寫不出那樣的文字來”,即使李白那樣的才華也決擬不出,它是需要真情實感的。二、唐開元年間詩人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一詩就說“蔡女首造胡笳聲,一彈一十八有拍”,證明李頎以前早有“十八拍”的琴譜,而且是蔡琰把胡笳譜為琴調的。他還認為,蔡琰不僅作了琴曲,而且還撰寫了歌辭。

郭先生還針對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和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否定論提出不同看法:1、針對劉著所說,在五言《悲憤詩》和騷體《悲憤詩》以外,為什麼同一內容還要寫《胡笳十八拍》。郭答:同一題材和內容重複寫作,這不是唯一的例子。屈原在《離騷》之外,還寫了情調相同的《九章》,司馬遷“把自己的悲憤寫在了《史記自序》裏,不是又寫了情調相同的《報任少卿書》嗎?”他認為這是“作者的自由”,而且三篇的“形式和情調都大有不同”,又“並不是同時作”的。2、針對鄭著所說《十八拍》象民間彈詞作品和劉著認為它的形式“是要在鮑照時代的作品裏才有的,漢詩中卻不易見”的說法,郭先生舉出《越人歌》為例:“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指出它的技巧與格調,在曹丕《燕歌行》、屈原《招魂》中已具備。郭先生還認為,象《十八拍》“那種不羈而雄渾的氣魄,滾滾怒濤一樣不可遏抑的悲憤,絞腸滴血般的痛苦,決不是六朝人乃至隋唐人所能企及的”,它的思想風格有傷於溫柔敦厚的詩教,因而不登大雅之堂,這是“史籍裏不載它,古代選集不選它”而不見著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