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第1節 《洛神賦》中的洛神是曹丕的甄妃嗎?
陳思王曹植乃曹操第三子,天性明悟,情韻風流,尤文采冠於當時,西晉著名詩人潘嶽譽其之曰“才高八鬥”;南朝著名詩歌評論家鍾嶸亦將其詩作列於首品,對其推崇備至。曹植天才縱放,佳作固然繁多,然其一篇《洛神賦》最是名聞後世,因此圍繞這篇名賦的由來問題也引起了後世廣泛的關注和爭議,那麼,熟知一點曹植的人或許會問了:《洛神賦》中的洛神到底是否曹丕的甄妃呢?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漢丞相、“魏王”曹操第三子。少聰敏,頗為曹操所寵愛;後因“性而行,不自雕勵”失寵,到其兄曹丕稱帝,屢受猜忌和迫害,最後鬱鬱而死。曹植雖然在政治上不甚成熟,然其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麵卻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最終為辭賦的發展開辟了一種新的境界。
公元223年,曹植寫下了一篇哀婉動人、淒絕悲豔的《洛神賦》。賦中描寫洛水女神,極盡各種女性之美態,“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其與“予”相訴相約,彼此吐露愛慕和衷腸,但終於人神永隔,難以相通,表達了一種愛而不得其愛的絕望。至真至慕之情,千載之下猶令人感懷不已;尤其曆代文章中,描摹女性之美者,似乎無過於此文矣。大約三百年後,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文選》時,把此作歸入“情類”。唐代的李善為《文選》做注,他提到曹植的賦原本是為紀念他的嫂嫂--文帝曹丕的甄妃而做的。賦原名《感甄賦》,後來文帝的兒子明帝曹睿(按:係甄妃親子)見了,覺得名字不雅,才改為《洛神賦》。圍繞著這篇賦的“洛神”,由此展開了後世千年綿延不絕的爭論。
曹植愛上了自己的嫂子,既不合兄弟之倫,也不符君臣之義,不義不忠,大逆不道,成何封建體統?於是從古至今,這成為人們議論紛紜的一個焦點話題。唐彥謙詩雲:“驚鴻瞥過遊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陳王,即是指曹植;詩人對於他是頗有些微詞的。而宋著名詩人劉克莊則說,這是好事者乃“造甄後之事以實之”,對討論“洛神”是否甄妃的問題看來他是有些不屑的。到了清代,更有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張雲墩等一堆人,群起而論之。他們的議論是傾向否定的,理由大略如下:第一,李善的注本並沒有注曹植寫賦的緣由,是後人刊刻《文選》的時候誤引了他說。第二,曹植愛上他的嫂嫂極不可能。就是愛上,也沒有那麼大的膽子敢寫《感甄賦》。因為曹丕對曹植本來就素有猜忌,有了這種緊張的關係,曹植再寫《感甄賦》豈非火上澆油?第三,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曹植貴為帝子,當然不會置輿論身份於不顧。第四,李善注中還提到,文帝曹丕曾把甄後之枕給曹植看,並把此枕賜給曹植,這種行為“裏老所不為”,何況帝王乎?是不合情理的行為。第五,《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並不是甄後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遂為“感甄”。曹植在寫此賦前一年,任鄄城王。第六,《洛神賦》一文,是“托辭宓妃以寄心文帝”(文帝即曹丕),對洛神的仰慕其實“純是愛君戀闕之詞”,是想表達自己願意為朝廷所用、建立功業的心願。第七,就是考慮到甄妃比曹植要年長十歲,兩人之間應該很難發生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