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第4節 “桃花源”今在何處?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以一篇《桃花源記》為世人描畫了一派忘情田園的理想世界的大同圖景,從此即令後人對那人間仙境一般的“桃花源”充滿了無盡的遐想與向往之情。然而人們在懷想之餘,總是希冀著在現實中能夠有幸尋得這一陶然樂土的,因此,或許有好奇的人們會問了:難道《桃花源記》真的都隻是陶淵明虛構的嗎?到底它有沒有類似“桃化源”的藝術原型呢?如果果真有,那它今又在何方呢?
《桃花源記》作為流傳千古的名篇早已被選入中學課本,因此大家都是能夠對它耳熟能詳的,其中的大意應該是這樣的:武陵地方有一個漁夫,在捕魚過程中突然迷了路,於是摸索著就闖入了一片景色優美的“桃化源”,而且他還發現這裏土地平曠、房屋整齊,人民生活古樸而富裕,男女老少怡然自樂,一派融和景象。他們看到漁人後先是大吃一驚,而後紛紛邀他回家盛情款待;他們自稱祖先是為了逃避秦朝時的戰亂,才無意中逃進桃花源來生活的。他們早已同外界隔絕,不知道世上還有過漢朝,更不論是魏、晉。漁人在這裏住了好幾天,後來想家了,就與他們告別。出了桃花源以後,漁人竟不顧桃花源人的叮囑而向官府舉報了這個地方,後來他帶領官府的人來尋找,雖然他曾經做了記號,可是卻怎麼也找不到了。從此,桃花源就仿佛又從世上消匿了一般。
其實,也不乏有一些人認為,此“桃化源”者完全是陶淵明的藝術虛構,隻是寄予了他對於理想世界的一種深情的向往和想象。然而,更多的人認為,“桃化源”絕對不是陶淵明憑空捏造的,它是具有著一定的現實參照的;而且,他們也最終拿出了一些有力的證據從而證明了自己的推斷。不過,至於此現實原型究竟具體是哪裏,人們便又產生了分歧。
有人說在陶淵明家鄉廬山的某一座山穀中,也就是今天九江市廬山南麓星子縣境內的康王穀。他們的證據是,康熙《廬山誌》、同治《星子縣誌》暨《南康府誌》皆載: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伐楚,楚王室後裔避難於廬山穀中。翦追之急,天忽大風雷雨,翦人馬不能前。得脫,遂隱穀中不出,因名其穀曰“康王穀”。蓋楚之始祖熊繹,得國於周康王,楚裔紀念得國之由,不忘複國之誌也。江西古為楚地,楚王室後裔避亂康王穀中,與《桃花源記》中“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如出一轍,實為《桃花源記》之曆史背景。還有,康王穀中還有一些相關的名物可以證明之。
另有人說原型在今安徽古徽州的黟縣。說是這裏有一座武陵嶺,還有武陵村,還有一塊九十一平方公裏的小盆地。它的地理環境極像文章中描寫的“桃花源”,而且這裏還有姓陶的人家,從他們的家譜來看,他們的始祖就是陶淵明的子孫。
然而更多的人則認為,桃花源的原型在今湖南省桃源縣。此桃花源麵對滔滔的沅江,背倚巍巍的山峰,行人走過桃花源牌坊,就是桃花溪水。沿著溪水前行,則有一大片桃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與陶淵明文章中描寫的一模一樣。桃林深處有一座橋,過橋不遠,就能看見秦人的古洞,進洞行走數十步,眼前就“豁然開朗”,看到“土地平曠”的千丘田,“屋舍儼然”的豁然軒。千丘池旁有“延至館”,說這是桃花源中人宴請漁人的地方。據人們還有模有樣地說,最早來到這裏的三個人是一個男的,兩個女的。男的叫李立,是為了逃避秦始皇抓民夫修長城;一位郭嫂是為了逃避秦始皇選民女進宮;還有一位老媽媽是失去兒子媳婦的孤老。他們三人進入桃花源後組成家庭,生兒育女,以後漸漸組成村落。因是三姓組成,所以這村子叫做“三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