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第4節 “桃花源”今在何處?(2 / 2)

還有根據曆史的記載,這裏其實早在漢代就以自然風景區著稱,晉朝以後又建立了桃川宮等人文景觀。想來陶淵明應該是知曉此地的。大約在北周時代,人們發現這裏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於是就將此地改名為“桃花源”。到了唐朝,正式開辟了從縣城到水心岸的四十多公裏的桃花源遊覽區。到了宋朝,從沅江畔到桃花山,又形成了巨大的建築群,可惜在元末時被火災所毀壞。明初得到複興,明末又被火燒掉。清朝光緒年間,桃源縣的縣令餘良棟重新修建了陶淵明的祠堂,沿山配置了亭台樓閣:問津亭、延至館、窮林橋、水源亭、豁然軒、高舉閣、尋契亭、既出亭、問路橋等,都是以《桃花源記》來命名。它的麵貌一直保存到今日。

總之,《桃花源記》一文,為我們描繪了最理想的農業文明時代的農村生活圖景,至於到底哪裏是它的真正原型,其實未必它就是單純的隻是一種。文學藝術其實也往往是對於現實事物的一種典型概括,我們可能到任何相似相近的田園村莊中,都會發現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因此,我們還是將這份神秘的美感繼續保持下去吧。

[相關鏈接]“桃花源”景區

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曆史,可謂名揚四海,稱譽古今。在現實中這個被後世命名為“桃花源”的地方,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曆史傳說之奇,舉世聞名,具有很高的遊覽價值、曆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

桃花源位於湖南省桃源縣境內,背倚雪峰山脈,麵臨八百裏洞庭湖,要居武陵源、嶽陽樓、南嶽衡山等風景名勝區之中樞。桃花源在曆史上就是中國古代道教聖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譽。千百年來,桃花源鹹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遊、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桃花源、關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江澤民主席視察桃花源並題字。

1990年以來,桃花源開始了規模宏大的修複開發高潮。修複開發後的桃花源,有神話故鄉桃仙嶺、道教聖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區近百個景點。每年一屆的桃花源遊園會,是湖南省“三節兩會”的重要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