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第3節 赤壁古戰場究竟在哪裏呢?(1 / 2)

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第3節 赤壁古戰場究竟在哪裏呢?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最為名世,其中抒寫到自己對於三國英雄人物的慨歎和深深的思慕之情,筆力雄健、意氣縱橫而又細膩傳神,因此對於後世極有感染力。在他以後,《三國演義》一出,人們對於“赤壁”這一名稱的理解和認識便更是達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而今,歲月悠悠,往事卻仍然依稀在人們的心頭浮現,可以想見縱然千載之下人們的思古之幽情卻依然是連綿不絕的,那麼人們尤其那些意欲憑吊一番者或許又要不禁會生出這樣的疑問:赤壁古戰場究竟在哪裏呢?

東漢末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漢丞相曹操率大軍南征,意欲一舉蕩平江南。他首先征服了長江以北的荊州一帶,最後與東吳的孫氏政權夾長江對峙;東吳主帥周瑜聯合當時頗具一定實力的劉備首先占據有利地勢,而且曹軍將士因多是北方籍,他們不服水土,又不習慣水上生活,致使多有暈船嘔吐現象發生,更有疾疫流行,以至嚴重削弱了戰鬥力,曹操初戰不利,退卻至長沙北岸的烏林(湖北洪湖長江北岸鄔林磯)駐紮。

當時,曹操手下也因他們不習水戰,於是有人獻上“連環”之計,曹操便傳令用粗鐵索將戰船連接起來,上鋪木板,形成“連環船”,兵士行走其上如履平地。然而,由於曹操中了黃蓋的“詐降計”,結果東吳方麵使用“火攻”,當時,天正猛刮著東南風,火借風勢,於是一發而不可收拾;火舌又向岸上卷去,燒著了曹軍的岸邊營寨,致使曹軍人馬燒死溺死不計其數。末了,孫劉趁機發動猛攻,曹操見大勢已去,隻好帶領殘兵敗將步行,從華容道北遁。這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即被後人命名為“赤壁之戰”(據聞,曹軍戰船中計被燒,烏林成了一片火海,江麵被火照得通紅,江南岸的石壁也被映成赤色,因而有了“赤壁”之稱),此役使曹操從此失去統一南方的實力,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初步形成。

古往今來,“赤壁之戰”這一著名戰役為文人墨客、政治家、軍事家所一再吟詠、引鑒和稱頌。然而,我們不免會生出這樣的疑問:“赤壁”這一著名的古戰場究竟在何處呢?如果細心的總結一下,自南北朝以來,應該先後至少有漢陽、漢川、武昌、黃州、嘉魚、蒲圻六種說法,而其中以後三說影響較大。

首先讓我們看“黃州”說。唐代詩人杜牧有詩曰:“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據聞,這首題為《赤壁》的絕句,是作者把黃岡(古黃州)城外的赤鼻磯視為古戰場而寫的。北宋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時,也誤認黃州赤鼻磯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當然審慎地判定一個地名的由來原委對於一個詩人而言是次要的。蘇軾在這裏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前後《赤壁賦》和《赤壁懷古》詞,其中一句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然而有後人指出,赤鼻磯的地理位置既不在樊口上遊,又不在大江之南,與史書記載不合,並非真正的古戰場。隻是曆史上的以訛傳訛,使蘇東坡信以為真,又以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使此說為更多的人熟知。不過,又有人仔細考證了劉、孫、曹軍隊當時的進退路線及屯駐地點,又考察了黃州赤壁的地貌概況,認為不能簡單否定“黃州赤壁說”,現此說複為人們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