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第2節 諸葛亮的故居在哪裏?
諸葛亮一生雄才大略、見識超卓且為人精微細致,其品格亦迥乎凡類,尤精神風貌類乎仙哲;自然這其中也有《三國演義》所帶給我們的深刻影響,不過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仍可以令我們從故紙堆中想見也是非常之出類拔萃的。於是好奇的人們便或許不禁會生出這樣的疑問:到底何方如此靈性的水土才養育得出此等英傑之士呢?眾所周知,諸葛亮出生於今山東臨沂,然而他到大約13歲時便隨家人遷居外地,因此他到底遷往何方,這是人們曆來所最為關注的一件事情,換句話說:他的故居究竟在哪裏呢?
諸葛亮在其千古名篇《出師表》一文中曾經自稱自己為“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因此我們可以借此堅定地認為他的遷居地就是這裏的所謂“南陽”。然而,若是放在諸葛亮生活的那個年代,關於“南陽”的確切位置自然很好判定。不過往事越千年,隨著曆史上的地名的種種沿革,今之所謂“南陽”者或許早已非昔之所謂“南陽”者矣。為此,問題就來了,那到底今之所謂“南陽”者是否即是昔之所謂“南陽”者呢?或者說,究竟這裏的“南陽”指的是什麼地方呢?
這裏關於此問題的分歧有兩種,一是肯定今日之河南南陽就是昔日之“南陽”的,另一種是認為昔日之“南陽”在今之湖北襄樊。著重分析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理解一段史實:諸葛亮原本是一個平民百姓身份的年輕人,因其好友徐庶在劉備麵前竭力舉薦方得劉備的鍾情眷顧;而且當時的劉備正是一愁莫展、亟需招募賢才輔佐自己之際,因此他頗為禮賢下士,竟連續三次親自拜請諸葛亮於南陽的“草廬”之中。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摯所打動,所以才有了後來他幫助劉備建功立業的傳奇故事;劉備稱帝以後,他被拜為蜀漢丞相,“草廬”也就隨之成為他被後代的人們所一致緬懷的“神聖”故居。總之,關於他的故居的問題爭論還是有相當意義的。
先看持河南南陽說的。1957年3月19日《光明日報》曾發表了一張新華社記者拍攝的《劉備三顧茅廬處》的照片,並作了如下說明:“在河南省南陽西郊臥龍崗的諸葛亮古跡,相傳劉備三請諸葛亮就在這個地方。”為此也有人曾引用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自述以及《三國誌》的記載加以肯定。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國誌·諸葛亮傳》中也說:“亮早孤,從父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從《三國誌》的記載來看,可能是朱皓代諸葛亮父親的兄弟諸葛玄之後,諸葛玄就往依荊州牧劉表了,而諸葛亮則留河南“躬耕於南陽”,這樣,劉備的“三顧茅廬”,是在河南南陽無疑,也就是說,諸葛亮的故居當在今河南南陽。
古籍中更有支持此論說的方麵,方輿(按:舊指地理)彙編的《古今圖書集成》中有明代詩人葉秉敬的一首詩:“山橫黛色枕平蕪,樹影蕭疏漢月孤。地據賊臣窺九鼎,天留元老峙三都。出廬整頓千秋事,彈指髡鉗兩國奴。故自斷鼇四撐極,何殊赤帝撫雄圖。”此詩名為《臥龍崗》,又言說“出廬”一事,想來當是稱揚諸葛亮無疑,而且它也正從一個側麵支持了河南南陽說。為什麼呢?因為今河南南陽正有一名為“臥龍崗”的地方,而近湖北襄樊沒有。還有,唐代詩人汪遵曾作《南陽》絕句一首,全詩為:“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蹤。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也似可支持河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