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此有心之舉為我們後人係統地研究三國尤其吳國曆史提供了難得的原始材料保證,實屬幸事。
[相關鏈接]長沙走馬樓出土萬枚漢武帝簡牘
2003年末,長沙走馬樓附近又新近得以出土1萬餘枚簡牘,據有關專家判定此係西漢漢武帝時期的遺存,它們基本包括了西漢皇室的詔文、2100多年前的起訴書、官員經濟及職務犯罪的偵察和審判記錄……如此,以文字的形式生動地得以再現了漢武帝時期的盛世風雲。專家還指出,這是繼馬王堆漢墓發掘之後,西漢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蘊涵著巨大的學術價值。據當時長沙市簡牘博物館館長宋少華研究員的消息介紹說:“經初步考證,這些簡牘是漢武帝時期的行政文書,其性質大部分屬於司法文書,涉及到漢代的訴訟製度、法製改革、統計製度、交通郵驛製度及漢長沙國的曆史、法律、職官、郡縣、疆域等諸多方麵。”
走馬樓位於長沙市五一廣場核心,因1996年出土14萬枚三國吳簡震驚了考古界。此次出土萬餘枚漢簡的8號井,與當年出土吳簡的22號井直線距離是95米。由於地處走馬樓的湖南省供銷社在2003年秋季動工修建綜合樓,8號井才得以重見天日。負責發掘和清理簡牘工作的宋少華研究員還介紹,經過對清洗出來的100餘枚簡牘研究鑒定,這批簡的時代可以定為漢武帝早期,約在公元前125年至120年之間(按:漢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字體為成熟的隸書,內容皆為當時實用的官文書,私文書僅見一枚。宋少華說,這些官文書多為通行文種,內容大多涉及司法案卷。通行文種的收、發方涉及朝廷、長沙國,又見武陵郡、臨湘、義陽、辰陽、邑陽、義陵、沅陽等郡縣地名及采鐵、采銅等官署,職官見宰相、內史、中尉、大農、太倉、丞、相、卒史、令、長、少內、嗇夫及令史、尉史、獄史等各機構的掾、屬、佐,對研究漢武帝時期的郡國劃分及職官設置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首批清洗的竹簡浸泡在專用的藥水中。
自2003年11月6日長沙走馬樓出土第一枚西漢簡牘開始,走馬樓漢簡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長沙市考古研究所的專家認為,長沙走馬樓萬餘枚漢簡的出土,不僅找到了西漢考古史上的珍貴材料,還為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律法改革、文書製度提供了比以前廣闊得多的全景式空間。同時,它也將改寫和填補《史記》、《漢書》中有關漢武帝時期的空白,從而為人們係統研究漢代諸侯國開辟更為廣闊的學術道路。意義非常之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