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故裏說的人認為這當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不幸卒於軍中。孫權親自為其舉哀送葬,諸葛亮亦發唁吊喪。據《帝鄉紀略》、曆代《泗州誌》、《泗虹合誌》記載:“魯肅臨淮人。《三國誌》:‘肅卒於臨淮’,明嘉靖中其碑尚存。”歿後歸葬故裏,看來此屬常理。不過根據舊誌推論,魯肅墓已沒於泗洪縣臨淮鎮南境的洪澤湖中。
至於持鎮江北固山一說者認為,今江蘇鎮江大學士山(今鎮江一中),即因魯肅而得名,不過大學士山確實有一座魯肅墓,卻是魯肅的衣冠墓(魯肅故裏的墓地也被推斷為衣冠墓)。真正的魯肅墓被認為在諫壁苦竹村的小瀆山(今新區大港新竹村)。根據解放後的新發掘以及清康熙、光緒年間的地方誌記載支持了這一說法,近期該村村民王瑞祥還發現了魯肅墓的墓碑,經考古人鑒定,此碑實為民國初年所立。可是,這仍不失為一個合理的參考。
至於到底哪個才是真墓,見仁見智,看來是不能妄下定論的。
[相關鏈接]嶽陽魯肅墓
嶽陽魯肅墓位於嶽陽樓以東約500米處。墳堆聳立如丘,高約8米,直徑約32米,占地麵積為800平方米;東西向,墓前豎一石碑,上刻“吳大夫魯公肅墓”,為清光緒間立。周圍砌有石欄杆;顯得肅穆莊重,使人肅然起敬。
據聞,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巴陵知縣周至德對墓陵進行過一次修葺。1915年,北洋軍閥曹錕來嶽陽時,又修整了一次,重刻了墓銘。墓碑兩側的石柱上原來還刻著如是一副對聯:“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其可謂是對於魯肅一生行事的一個總結概括及評價,近於褒獎,至於公允與否,另作別論。墓頂上還有一小亭,亭中間一石碑,碑上刻著以曹錕名義所撰寫的銘文:“距今1698年,漢建安二十二年,東吳水上將軍魯肅卒於斯,巴陵人思其德而葬之於斯。餘在嶽陽,過其塚下,想見其為人,為之徘徊留連不去。舊塚有亭,褻不容人,餘從而修葺之,而為之銘曰:公德於斯,卒於斯,而葬之於斯。嗚呼,公足以千古!”
這就是四十年前人們所見到的魯肅陵墓。後來亭毀碑失,隻存墓壟。1984年,嶽陽市按原貌進行重修。1956年它曾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