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物考古 第4節 魯肅真墓今何在?(1 / 2)

第十章 文物考古 第4節 魯肅真墓今何在?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可謂群星畢現、英傑輩出,有一個重要人物的光芒就險些被那些曆史巨星如曹操、諸葛亮者所遮沒,此人被後世公認為乃東吳頭號且可能是唯一的戰略家;其人不僅謙遜有禮,雖在軍陣亦手不釋卷,可謂一代聞名的“儒將”。那麼此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在《三國演義》中僅以“老好人”形象出現的魯肅,似乎曆史對於他的地位評價的確有失公允了。然而,追蹤先賢的遺跡,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窺見他那超凡脫俗的一麵,因此人們或許不禁要問:魯肅之墓今何在呢?

魯肅(172--217),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三國時吳國名將,也是其重要將領之一,亦足稱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出身富裕豪族,初率部屬百餘人從周瑜到江南,後得周瑜舉薦,為孫權所賞識和器重。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嚴重威脅東吳孫氏政權,魯肅與周瑜堅決主戰,並建議聯合劉備共拒曹操,且他一生都貫徹了與劉備政權修睦結好的正確主張。孫權采納了他的這一建議,任其為讚軍校尉,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周瑜死後,任奮武校尉,代領其軍。南朝著名史學家裴鬆之《三國誌注》引《吳書》說,魯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嚴整,禁令必行;雖在軍陣,手不釋卷;又善言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因此在他生前其為東吳出力不少,尤其在為鞏固孫劉聯盟上,可謂居於首功。然而,他逝世後葬在何處,就目前所知,其故裏有一、武漢(漢陽龜山)有一、嶽陽有一甚至鎮江北固山也有一,到底哪個才是魯肅的真墓呢,這就需要我們的一番認真考量。不過,在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據之前,我們還確乎難於定論。

先看主張漢陽說的。據引,1984年4月3日,《北京晚報·五色土》欄內,發表了一篇作者署名為彭華的文章,其作者認為魯肅墓即在漢陽龜山。其在文章中大致說道:龜山所在的漢陽,其址較為偏僻,當地人也少來此,對魯肅墓不甚了了。作者1974年路過武漢特意去尋訪,至山頂,見得魯肅墓,僅餘一座巨大的“門”字青石牌坊,依稀可見到立柱和橫杠上麵刻有各種水船、戰艦浮雕花紋。這種說法是有事理根據的,而且《湖北通誌》上就講到魯肅死後葬於漢陽龜山。但是,這也不足以讓人確定其墓就是真墓,抑或隻是魯肅的衣冠塚而已,因此暫可列為重要的一說。

主張嶽陽(舊稱巴陵,乃周瑜死地)說的人認為,魯肅在嶽陽生活過一段時間,而且嶽陽樓的前身就是魯肅訓練水軍時的閱兵台,嶽陽市還有小喬墓,也有一座不知真偽的周瑜墓,他們都是同時代的人,因此魯肅被安葬在這裏便有極大可能。裴鬆之即在《三國誌·周瑜傳注》中曾經指出:“臣鬆之案,瑜欲取蜀,還江陵治嚴,所卒之處,應在今之巴陵。”又據《三國誌·魯肅傳》記載,周瑜“隕踣之日”,曾給孫權上疏,乞以魯肅代己。接著魯肅“代領瑜兵,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下雋--包括後來的巴陵縣、漢昌--長沙、瀏陽、州陵)皆屬也”。魯肅代周瑜職駐巴陵,古巴陵一墓(嶽陽市)與魯肅關係應更為相關,尤其,嶽陽魯肅墓多有後人粉飾和憑吊,至今醒目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