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物考古 第2節 劉備的真墓在哪裏?(1 / 2)

第十章 文物考古 第2節 劉備的真墓在哪裏?

劉備是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公元221年他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以抱兄弟之仇為名,同年七月他發兵攻打東吳,次年遭東吳陸遜部襲擊,慘敗夷陵(今湖北宜昌),退守永安縣(今重慶市奉節縣)。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二月,劉備病重,托孤於丞相諸葛亮。夏四月癸巳(24日),劉備殂於永安宮。劉備魂歸於奉節,然而他是否就被安葬在此地呢?尤其曆來有人懷疑他被葬在成都,那麼他的真墓又是否真的就在奉節呢?

西晉著名曆史學家、原蜀國舊吏陳壽在其《三國誌》一書《蜀誌·先主傳》一文中這樣寫道:“(章武三年)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諡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惠陵,即劉備墓,其位於成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內諸葛亮殿的西側。後人多重視陳壽的權威性,因此一般未對於他的敘述有所懷疑,多因襲了他的觀點,如成書於北宋熙寧年間的《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載:“東陵(按:即惠陵),即蜀先主劉備陵也,今有祠存,號東陵祠”。“先主祠,在府南八裏,惠陵東七十步。齊高帝夢益州有天子鹵簿,詔刺史傅覃修立,而卑小。故相國李回在鎮,更改,置守陵戶,四時祭祀。”當然,人們也一般隻是把它作為一個實在的象征而去尊重這一事實,所以多不加以細究。

然而,時間到了南宋紹興年間,鎮守成都的王剛中主持維修劉備陵廟時,其幕府學士任淵所作《重修先主廟記》中就留下了一個顯明的伏筆,他明確指出:“成都之南三裏許,丘阜巋然曰惠陵者,實昭烈弓劍所藏之地”。雖然人們對於此“弓箭”一詞有諸多爭議(有的以為就是屍體的隱諱義),可是結合其上下文邏輯關係,後人便不禁對於陳壽的定論產生懷疑了,由此也就引發了從那以後八百多年的關於劉備的真墓所在地之爭。主要的,一說還是堅持陳壽的觀點,另一說便是“奉節”說(1961年著名詩人也是曆史學家的郭沫若先生曾經路過奉節,他就懷疑成都惠陵不是劉備真墓)。

時間推移至1985年,奉節縣縣誌辦一個叫做陳劍的人在《天府新論》第三期上發表了《劉備葬在哪裏》一文,他提出劉備屍體葬在奉節的觀點。概括起來,他主要有三條理由:第一,奉節四月份後天氣炎熱,屍體最易腐爛發臭,要將它送到千裏之遙的成都,實在不易;第二,據宋元以來典籍和地方誌記載,甘皇後葬於奉節。而據《三國誌》。甘皇後是與劉備合葬的,但她卻沒有葬在惠陵,可見劉備也是葬在奉節的;第三,劉備墓在奉節,在曆史上多有傳說,近年奉節城裏多處出現人工隧道口,很像墓道,而且其走向均指向原府署(現縣人民政府大院)。他還說,近年,文物探測隊曾使用超聲波開展物探,發現在大院所在地底深處,埋藏有兩個建築結構,分別為18米到15米長,高5米。有專家認為它很可能就是劉備和甘夫人的真正墓葬。

當然也有人向他提出了反對意見,三國史專家、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譚良嘯等人即針對陳劍的“奉節”說作了相應的批駁,他們認為劉備葬於惠陵,史誌言之確鑿;而且,我國早發明屍體防腐術;至於甘皇後葬處,《三國誌·先主甘皇後傳》有詳記,“後卒,葬於南郡(湖北江陵),章武二年,追諡皇思夫人,遷葬於蜀,未至而先主殂隕。丞相亮上言:……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甘皇後)神柩以到,又梓宮在道,園陵將成,安厝有期。……故昭烈皇後(甘皇後)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太尉告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製曰可。”按劉備是公元223年(蜀漢章武三年)四月,死於白帝城永安宮的。翌月,他的梓宮自永安宮擴運到成都,八月安葬於惠陵,此處稱“梓宮在道,園陵將成”,是指劉備之柩正在由永安運往成都的途中,成都的惠陵正在加速修建中,這份奏章是在白帝城(或正在途中)的丞相諸葛亮給成都的後主劉禪的,可見劉備和甘皇後確是合葬於惠陵的。譚良嘯等還認為,“劉備雖死於奉節白帝城,但確係運回成都安葬。此事陳壽的《三國誌》記載甚明,陳壽生長在蜀地,曾在蜀國為官,豈能將國君的墓地錯記?”(《巴蜀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