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物考古 第1節 曹操的陵墓到底在何方?(1 / 2)

第十章 文物考古 第1節 曹操的陵墓到底在何方?

曹操是盡人皆知的大人物,他生前深謀遠慮而又顯得奸詐詭譎,令後人對他心生諸多好奇;尤其他終於成就一代顯赫的功業,躋身“亂世梟雄”之列,這更加引起了後人對於他的非常的關注。於是,在他身後,人們便對於他的陵墓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自然不隻為尋寶;更因為《三國演義》中關於曹操設“七十二疑塚”的描寫,這更增加了人們的向往之心。然而,穿越曆史的神秘之霧,我們或許不禁會問:曹操的陵墓到底在何方呢?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及詩人,是一位可謂聞名古今中外的大人物。東漢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終年65周歲。曹操一世奸雄,生性多疑且險詐,更有曆史傳聞說他年輕時曾一度做過盜墓的營生,因此有鑒於曆代帝王墓葬被盜的不堪之狀,曹操在自己的墓葬問題上便顯得格外的謹慎。

據專門記錄三國魏之史事的《魏書·武帝紀·終令》篇記載:“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製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由此可知,曹操在他生前就已明確地指出了其墓穴的安葬處,而且還頗合事理,他應該已在此地有所修備,隻是他提倡的是“薄葬”。他所指示的具體地點--“高陵”在鄴地(今河北臨漳一帶),其位置當在西門豹祠以西,周圍有諸侯公卿的陪葬墓(東邊所謂“西門豹祠”,是鄴地百姓為紀念戰國時投巫入河、除暴安良、將鄴地治理得井井有條的魏官吏西門豹而建造的)。

很多人都是相信這一記錄的,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中有曹操葬於高陵的記載,元人胡三省注中還指出高陵位置。不過曹操是個不拘常理的人,這也正從一個很好的側麵印證了他的詭詐;單純的史料是不能讓人絕對信服的,而且它還往往有諸多矛盾處。因此便又有另外一種說法是,曹操陵在其故裏譙縣的“曹家孤堆”。

據《魏書·文帝紀》載:“甲午(公元220年),軍治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亳州誌》載:“文帝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故宅前樹碑曰大饗之碑。”曹操死於該年正月,初二日入葬,我們可以借此推斷,如果是葬於鄴城的話,那魏文帝曹丕為何不去鄴城而返故裏?他是要憑吊什麼嗎?他此行目的是不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魏書》還說:“丙申,親祠譙陵。”譙陵就是“曹氏孤堆”,位於城東20公裏外。這裏曾有曹操建的精舍,還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據記載:亳州有龐大的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之墓就在於此。由此推斷,曹操之墓也當在此。

自然這一種見解也是缺乏充分的說服力的,因為魏文帝曹丕在這一年將要取代東漢政權,他之回歸故裏也可能多是出於一些政治上的考慮吧。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曹操陵墓不是建造在地麵上,而是建在漳河河底。其論據為,魏文帝《止臨淄侯植求祭先王詔》中,有“欲祭先王於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之句。還有一首迷詩也描述了這件事:“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之園陵漳水濱。即令西湟猶堪思,況複當年歌無人。”清代沈鬆《全健筆錄》引《堅瓠續集》,佐證此說。其文雲:“順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窺之黧然,疑其中多魚,乃由隙人。數十步得一石門,心怪之,出招諸捕魚者人。初啟門,見其中盡美女,或坐或倚或臥,分列兩行,有頃俱化為灰委地。內有石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眾人因跪而斬之,磔裂其屍。諸美人蓋生而殉葬者,地氣凝結,故如生人,既而漏泄其氣,故遽成灰,獨操以水銀殮,其肌膚尚未朽腐也。”當然這也並不能充分地說明事實,但亦可引為一家之說。又據《彰德府誌》載,魏武帝曹操陵在銅雀台正南5公裏的靈芝村。據有關人員詳細考察,這也屬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