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行政司法 第6節 我國的官階等級始於何時?(1 / 2)

第六章 行政司法 第6節 我國的官階等級始於何時?

清代的曾國藩因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有功而被清廷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被封為武侯的第一人,曆任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等要職,官居一品。“官居一品”是什麼意思,大體是個什麼樣的等級呢?這就要從官階說起,那麼什麼是官階呢?又是起於何時的呢?

官階是封建社會一種評定官員等級的製度,清朝的官階分為九品十八級,每品有正從之別,最高為一品,最低為從九品,由此可見曾國藩真可謂位極人臣了。

官階製度是官僚政治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同等級體現出一個人在朝廷中地位的高低,貢獻的多少。我國在秦漢時都是有職才有官,比如漢初名將周勃去世之後,隻是諡為武侯。而到了後來,曾國藩去世之後,則除了諡其為“文正”之後,還追贈為“太傅”。太傅為一品官。

據史學家研究,漢代的祿秩等級是從屬於職位的,官員如果沒有職位,那就沒有等級,這樣的官製是一種“職位分等”製,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士族勢力的過度膨脹,官階製開始向“品位分等”製發展,這一製度經過了一段時期的演進之後,終於在唐朝時形成了文武散階製。

魏晉時期,由於士族政治、門閥特權導致官僚階層空前龐大,致使封建政治發生扭曲。這時實施的“分官設置”不是考慮到官員的工作效率,而是首先要滿足士族對職的需求。因為士族階層唯一的職業便是做,而國家所需要的官職卻是有定量的,所以便出現了“官職分裂”的情況。也就是說,有的人是有官有職,為朝廷效力,而有的人則是有官無職的,不處理政務。由此便導致了職、官、名號的分離。官階製開始向“品位分等”演化。

南北朝前期散階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文散官中的諸大夫和東省散官。這時的階官-表示官員地位的一種官稱,已經是脫離職位了,可以隨意授予。而散官-雖是一種冗散無事之官,但是仍然不能擺脫“職位”性質,不能隨意授予、升降,所以仍沒有階官化。

南朝雖然承繼了魏晉時的官製,但是卻沒有發展出“散階”製,相反地,南朝的散階化進程非常緩慢。南朝士人都認為,並不是隨便哪一個人都可以得到“清官”-大夫之類代表身份的無職卻領俸的官階。要想成為“清官”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是要“清貴”,黃門郎、散騎郎等皇帝近侍很快便成“清選”,以表明門閥身份崇高、位踞切要。其次是要“清閑”,隻有清閑才能適應紈絝貴遊們屍位素餐、安享榮樂的需要。所以東宮的太子庶子、太子洗馬、太子舍人等等,便曾以“職閑廩重”而備受矚目。其三,因為門閥階層,本質上都是文化士族,所以他們都比較懂得經史詩方知識,所以許多“清官”都是文翰性的官職,例如秘書郎、著作郎之類。此外,南朝重文輕武,所以以軍士起人出身的人,常常被蔑稱為“將種”、“兵家”,因此除了少數禁衛軍校之職,一般說來武職官員一般也不在“清官”之列。當然一些出身比較寒微的軍士也可能因戰功卓著而獲文職、甚至躋身“清官”。但是南朝特重"起家官",也就是士族出身的人,他們往往自幼便"平流進取"、初仕便入“清途”。而出身卑微者即令苦苦奮鬥、因緣時會而獵得清位,但那與貴遊們起家即是"清選",仍不得相提並論。並且有些“清官”寒人就很難染指,例如秘書郎、著作郎;另一些“清官”如被寒人染指,則其"清華"光暈往往隨即減色。士族名流還曾發出"若吏姓寒人,聽極其門品,不當因軍,遂濫清級"的呼籲。江左的士族偏好為“重清閑而輕吏職,重文翰而輕文法,重文官而輕武號”,但是又極力控製散官官階的濫授。以上辨析顯示,南朝人的這種觀念阻礙了文散官向武人的普授、濫授,進而阻礙了文散官的階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