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謖違反了軍紀。首先,他不聽諸葛亮的命令,也不聽諸葛亮派去的“監軍”王平的建議,自主將營寨安紮在了山上。其次,他在兵敗之後,不是先請罪,而是逃跑。而諸葛亮在出師之前剛剛上表給後主時一再申明要賞罰嚴明,並且諸葛亮治軍向來是以明理嚴紀著稱。而馬謖犯了兩條死罪,所以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借以服眾,正如他對蔣琬所說的那樣:“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複廢法,何以討賊耶?”所以說,諸葛亮必斬馬謖。
2。給軍中將士以交待。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蜀國之中還有不少要比馬謖強很多的大將。比如魏延、吳懿,眾將士都認為他們才是最合適的先鋒人選。可是諸葛亮卻一意孤行,用了馬謖,結果失敗了。軍中將士肯定對此非常不滿,而且劉備早就說過馬謖是個“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如今果不其然,所以為了給他們一個交待,隻好“戮謖以謝眾”了。
3。給朝廷和陣亡將士的家人以交待。馬謖所部兵馬,隻有王平帶走的一小部分沒有死傷,或者降魏,其他的非死即降。朝中本就有不少對諸葛亮的獨斷專權非常不滿,時時想抓住他的把柄予以攻擊的人,如果他出爾反爾,不殺馬謖,必然遭到朝中如李嚴等人的彈劾。而對那些陣亡將士的家人,肯定也得有所交待,所以也隻有殺掉馬謖。
以上三點說明,諸葛亮也不想殺馬謖,也不能僅僅因為一場戰役的失敗就殺掉一員大將,但是迫於形勢,馬謖又不得不死。
[相關鏈接]魏國名將張合之死
張合是曹魏方麵的一員虎將,200年官渡之戰時他歸順曹操,曹操非常高興,將此事比作微子去殷、韓信歸漢,於是拜張合為偏將軍,封為都亭侯,並撥給他人馬,讓他隨自己作戰。從公元204年到227年,張合一直率軍征戰,先後擊敗了袁尚、袁譚、馬超、劉備、孫盛、東吳的劉阿等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228年,張合奉魏明帝之命到街亭進擊馬謖,他截斷水源將馬謖圍困,最後將蜀軍擊敗,使諸葛亮上演了一出“揮淚斬馬謖”,後又多次擊敗了諸葛亮的北伐,被拜為征西車騎將軍。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張合隨司馬懿前往抗擊。諸葛亮糧盡退兵時,張合追擊,在與諸葛亮軍交戰時,被流矢射中右膝而死,明帝下詔諡為壯侯。
因為張合不僅勇猛無敵,而且精通兵法,懂得審時度勢,隨機應變,所以他一生為曹魏南征北戰,取勝無算,少有敗績,但是最後卻為一流矢所中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