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行政司法 第4節 馬謖罪當致死嗎?(1 / 2)

第六章 行政司法 第4節 馬謖罪當致死嗎?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他所器重的將軍馬謖在街亭被魏國名將張合擊敗,打亂了他的作戰計劃,最終最一次北伐無功而返。於是諸葛亮便上演了一出“揮淚斬馬謖”並自貶三級的好戲,贏得了不少人的同情與眼淚,那麼馬謖失街亭就一定得死嗎?

對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學者們提出了三種意見:一是,馬謖罪當致死;二是,馬謖罪不致死;三是,馬謖不致死,但是必須得死。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1。馬謖不僅使戰事失利,而且還大挫蜀國的士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隻有5萬兵力。其中1萬分給駐守西道戰線的魏延,其他的差不多全給了馬謖,還派出了諸葛亮深為倚重的王平做副將。他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馬謖不僅失敗了,而且還使將士非死即降,大大挫傷了蜀國的士氣。當時的蜀國一共隻有33萬戶,就算一戶能出一個兵力,也隻有33萬人馬,而馬謖一場戰役就損失了數萬人,對蜀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所以馬謖該死。

2。馬謖剛愎自用,不聽諸葛亮的勸告。諸葛亮在平時與馬謖交談時,對他非常讚賞,認為馬謖是可造之材。在他出征之前,叮囑他一定要依渭水下寨,他卻不聽,副將王平提醒他,他依然固我,最後被張合大敗,並且逃跑。按當時的規定,不聽主帥命令當斬,兵敗自己逃跑也當斬。所以,馬謖該死。

3。諸葛亮在出師前上表是已經說過“不效,則治臣之罪”,並一再申明要賞罰嚴明,所以,馬謖丟掉了街亭,直接使北伐失敗,隻能斬殺。除了以此作為嚴明法紀的表率之外,他還得對那些陣亡將士的家人有所交待。而最能平民憤的方法隻能是“斬馬謖”,如果再“揮淚”則還會得到蜀國民眾的同情。

從以上三點中的任何一點看,馬謖都是必死無疑的。那麼持第二種觀點,認為馬謖?不致死的人又有什麼理由呢?

1。劉備在臨終時就告誡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諸葛亮自以為眼光精準,所以沒有在意,“大用”馬謖守街亭,結果大敗。由此應該說,馬謖是諸葛亮逼上死路的。如果不是他固執己見,一定要用他去守街亭,也就不會造成這種局麵,所以諸葛亮應當擔任失察之誤,而不是“戮謖以謝眾”。

2。馬謖雖然的失誤雖然給蜀國造成了重大的損失,但是還沒有嚴重到動搖國本的地步,而此時正是蜀國大舉用人的時候,並且蜀國已經陷入人才匱乏的境地,所以,此時不應該殺馬謖,而應對其進行其他懲罰並命其戴罪立功。

3。諸葛亮讓馬謖成為遠懸於外的孤軍,自己卻屯兵祁山,滯留不前,加速了馬謖的覆敗。如果諸葛亮派出其他人策應馬謖的行軍,那麼在他戰敗之後也不會幾乎全軍都被俘獲,所以他自己付的責任應該更大一點。

從這三個原因來看,馬謖的確不應該被斬殺。第三種觀點則認為馬謖之死並不僅僅是因為“失街亭”。一般都認為馬謖是因為不聽諸葛亮的囑咐,對王平的建議也不當一回事,所以才被張合圍於山上,結果失敗。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算是聽取了諸葛亮的意見,也不一定就能守住街亭。首先,馬謖的安營之處未必就是沒有選對。他是想居高臨下,“憑高視下,勢如劈竹”,一舉滅掉魏軍。其次,蜀國本就沒有多少人馬,更無能征善戰之將。而對方有數倍於己的兵力,又有司馬懿和張合兩員名將親自出馬,在實力和士氣上就已經敗了。再次,街亭之地本就是個無險可據,無關可守的地方,讓一個隻會紙上談兵的人去守,而前來攻打的是身經百戰,足智多謀的老將,高下立判。由此可見,馬謖是必敗的。既然馬謖必敗,而且主要原因並不在他,那為什麼諸葛亮還要殺他呢?因為馬謖必須得死。原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