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行政司法 第3節 “九品中正製”是誰創立的?
“九品中正製”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製度,據史書記載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采納陳群的意見始創,到西晉漸趨完備,而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大多數人認為這一製度創始於曹魏,發展成熟於兩晉,衰落於南北朝。那麼到底這一製度是由誰創立的呢?
公元220年,曹丕命漢獻帝將皇位禪讓於他,國號魏,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曹操在世之時一直迫於士族的勢力,不敢自立為帝,所以為了爭取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便接受了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開始推行“九品中正製”。
“九品中正製”的主要內容是選擇一些中央官吏兼任其原籍地的州、郡、縣中正官,並負責察訪本州、郡、縣中的士人,並綜合分析這些士人的德才、門第,定出“品”和“狀”,供吏部選官參考。所謂“品”,就是綜合士人德才、家世評定出他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類別卻隻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為上品;一品為虛設,無人能達到;四品至五品為中品;五至九品為下品)三類。在評定“行狀”時,一般主要依據家世。所謂“狀”,是指中正官對士人德才的評語,一般隻有一兩句話,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這是對東漢後期名士品評人物的製度化。
陳群本就是士族人士,所以他所創建九品中正製,當然是為士族爭取領導權的措施。所謂士族,是指世世高代代居高官、享有特權的門閥貴族。在當時的社會裏,士族不僅可以占田地、封山護澤,而且可以蔭庇佃客部曲,並擁有免賦免役、門蔭子弟仕進之特權。士族始於東漢,成於曹魏,盛於兩晉,終於隋唐,幾乎與九品中正製共始終,在當時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九品中正製的設立完全是為了緩和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對曹魏政權的支持。曹操當政之時,推行“唯才是舉”的選拔官吏措施,對世家大族勢力造成了不少抑製、打擊,但是世家大族勢力地膨脹發展迫使曹魏不得不轉而與之妥協,設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選舉,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這樣,世族滲透進選舉,中央政權權和世族勢力在選拔人才這個問題上,矛盾開始緩和,從此,士族開始逐漸壟斷大權,甚至有時皇帝都得聽從士族對官員的任免。“九品中正製”在剛剛設立之時,除了照顧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外,也包含了“唯才是舉”的精神,選舉人才時品狀並重,起到了“選賢與能”的作用。但是兩晉之後的“九品中正製”則成為士族壟斷政權的一種政治製度上的稱謂。在這一時期內,隻有士族出身的人才有資格擔任重要官職,寒門庶族在各方麵都備受壓抑,從根本上被排斥在了政權之外,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而且庶族如果想改變地位是非常困難的,甚至連皇帝都難以做到。如,南朝宋王宏為宋太祖劉裕手下重臣,謂曰:卿欲作士人,得就王球坐,若往詣球,可稱旨就席。及至,球舉扇,若不得爾。宏還啟聞,帝曰:我便無如此何。又,南朝紀僧真同樣得幸於宋孝武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州武吏。願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此事由江敩、謝瀹,我不得措意。紀承旨詣敩,登榻坐定,敩命左右移吾床讓客。紀喪氣而還。帝曰: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而南朝時雖然庶族的社會地位有了提高,能夠取得高位,但是由九品中正製來定位的話,他們仍然是庶族,不配與士族人士結交。
九品中正製是由魏文帝曹丕在士族大臣陳群的建議下,為了得到名門望族對其篡漢自立支持而製定的一項選拔官吏的製度。
[相關鏈接]漢代的察舉
在九品中正製確立以前,特別是在漢代,自武帝時起,朝廷選舉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察舉”。所謂“察舉”,顧名思義就是“考察推舉”。由丞相、列侯、刺使等人對少年才俊進行觀察與考核,然後如果覺得是個治國之才,便推薦給朝廷。朝廷就會根據能力給以官職,主要的推舉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秀才等。
“察舉”製度在剛剛開始實行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也是比較公正的。許多雖然出身寒苦,但是卻具有真才實學,並且品德高尚的人被舉薦到朝廷,而且他們也做出了許多驕人的政績。但是到了東漢晚期,由於士族勢力的不斷擴大和政治秩序的混亂不堪,所推舉的人就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甚至出現了武將看到馬就害怕,文官許多字都不認識的現象。特別是在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有首諷刺“察舉”人才的兒歌唱道:“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