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軍事史話 第6節 諸葛亮八陣圖的奧秘何在?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寫過一首評論諸葛亮的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八陣圖與三分天下之策同樣著名,三分天下我們都非常熟悉,然而,八陣圖究竟如何行軍布陣,如何變化陣形則是一個謎。那麼諸葛亮八陣圖的奧秘究竟何在呢?
《三國演義》第80回中,陸遜追擊劉備至夔關時“令人仔細探視,哨馬回報,前麵並無一人一騎。遜見日將西沉,殺氣越加,心中猶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報江邊止有亂石八九十堆,並無人馬。遜大疑,令尋土人問之。須臾,有數人到。遜問曰:‘何人將亂石作堆?如何亂石堆中有殺氣衝起?’土人曰:‘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陸遜聽罷,上馬引數十騎來看石陣,立馬於山坡之上,但見四麵八方,皆有門有戶。遜笑曰:‘此乃惑人之術耳,有何益焉!’遂引數騎下山坡來,直入石陣觀看。部將曰:‘日暮矣,請都督早回。’遜方欲出陣,忽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遜大驚曰:‘吾中諸葛之計也!’”後來得到諸葛亮嶽父黃承彥的指點,陸遜才得以脫離險境,此時方知石陣名為“八陣圖”。黃承彥還告訴他,該陣“反複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陸遜感歎道:“孔明真‘臥龍’也,吾不能及。”當即下令班師,從此不敢再犯。“八陣圖”真的有如此神秘莫測的威力嗎?諸葛亮自己也曾經說過:“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複敗矣。”那麼八陣圖到底是如何用兵行軍,又有什麼樣的奧秘呢?
有人認為,“八陣圖”並不是像小說中寫的那麼神奇,而隻是我國最古老的作戰陣法“丘井之法”的延伸與發展。所謂“丘井之法”據說創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是按“井”字形設置隊形的,由前、後、左、右、中五個小方陣,合成一個大方陣,大將在其中。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在“丘井之法”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八陣法。西漢時,八陣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軍事術語。東漢的車騎將軍竇憲在北擊匈奴時,“勒以八陣,蒞以威神”,顯示了這種陣法的厲害。而據《魏書》的記載,曹操在訓練部隊也用過“八陣”之法:“漢承秦製,惟十月都試車馬,幸長水南門,會五營士為八陣進退。”由此看來這種陣法並不神秘。諸葛亮要用兵打仗一定也對此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並根據蜀軍的情況加以補充和改進,因此便有了“八陣圖”。所以說,有的學者認為,“八陣圖”隻是諸葛亮對古代“丘井之法”和孫臏“八陣之法”的融合與改進,不應將之看得過於神秘。而史學家陳壽也隻作了八個字的評價:“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那麼諸葛亮改進後的“八陣圖”是如何布兵排陣的呢?
許多人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1。宋朝人阮逸在《李靖問對》一書中,曾經詳細地闡述了八陣圖的布陣法。他在這本書中指出:最初的八陣圖是由5隊人馬組成的,它的排列方法是將正方形平均分為9個方格,中間1格駐一隊,四麵邊角上的方格各駐一隊。中間一隊要一直穩居中央,而四麵的四隊則可在周圍的8個方格內根據敵對雙方的情況而變換自己的位置,隊形也要隨機而變。因此兵力便非常機動靈活,前後左右也能緊相呼應,於是便產生了一種非常巨大的威力。另外,八陣圖的威力還來自於使用“倚伏之法”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戰法。八陣圖是用石塊或輜重等車體構造來掩蔽和構築障礙的。一般都在車體上蒙上皮革,因此人們也稱之為“車蒙陣”。這些陣地之內而有大量迂回曲折的工事,不僅能有效地阻擋敵人騎兵的進攻,挫其銳勢,而且還能掩蔽和保護自己。並且在敗退時,敵人進陣後,守陣將士可用弓矢矛戟加以殺傷,用機動部隊對敵陣進行切割肢解,敵人的輕騎人馬在陣內便不能發揮優勢,因此便往往被各個擊破。
2。還有的軍事史學家們的研究說,八陣圖能在當時產生巨大威力主要是因為它布局有方,可分可合,可定可變。八陣圖是按八卦的原理布置兵力的,分為休門、生門、景門、死門、傷門、杜門、驚門、開門,八個門。其中生、景、開是吉門,休、傷、杜、死、驚是死門。全陣馬軍一共有一萬四千人,每五十人為一隊,共二百八十隊。步軍則為一萬人,共列為二百隊。每個步兵占地兩步,一人馬軍占地四步,一人為一列,麵對麵,背對背。馬步軍互相配合,不僅可以相互輪換,而且還能在進行戰爭時得到休息。軍事史學家還說,八陣法古代便已經有了,《孫子兵法》中便有八陣篇。諸葛亮是繼承和改良了八陣,使其成為了威力更強大的八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