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軍事史話 第4節 劉備伐吳是為關羽複仇嗎?(2 / 2)

3。東吳占領了荊州之後,蜀國在東方已經無險可守,完全暴露在東吳的攻擊之下。一旦孫權下令攻擊,形勢非常可怕。而且荊州被奪走也幾乎切斷了蜀國向東擴張的路線,徹底打亂了劉備最終統一中國的戰略部署。劉備想趁現在東吳還沒有在荊州站穩腳跟,一舉將失地奪回。

4。東吳從劉備手中奪走了荊州,並殺掉了劉備手下的得力幹將兼結義兄弟關羽。徹底撕毀了兩家聯盟的合約。所以,蜀漢以此為借口出兵名正言順。

5。此外,從全國的形勢看,當時曹魏占了大半個中國,實力比蜀和吳加起來還要強大。劉備不可能去向魏國挑戰,再加上當時東吳主張吞滅蜀國的呂蒙剛剛去世,繼任的陸遜的才能還沒有顯露出來,在東吳方麵尚不能服眾,而更不可能使劉備感到是什麼勁敵,並且無論從領土麵積和國家實力上來看,東吳和蜀漢不相上下。如果一鼓作氣,奪回了荊州,也不會太傷東吳的和氣,而如果攻不下,也不會對蜀漢的根基造成致命的傷害。但如果去挑戰本就虎視眈眈的曹魏,那麼很有可能就會招致亡國之禍。

基於以上幾點,劉備集結了大批兵力,於公元221年發動了攻打東吳的戰爭,沒想到卻敗在書生陸遜手中,逃至白帝城大呼“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劉備伐吳絕不是僅僅因一時氣憤為義弟關羽報仇,正如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所說:“伐吳之役,《演義》上說,劉備和關羽、張飛是結義兄弟,他的出兵是要替義弟報仇,這固然是笑話……關羽敗於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的征吳是在……建安二十六年,距離關羽的失敗已經是一年半了,還有輕動感情之理麼?”況且,劉備本就不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所以他並不是為了替關羽報仇而大舉出兵攻打東吳,最多也不過是以此為借口。在央視《百家講壇》“品三國”的學者易中天也持這種觀點。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一些與以上幾個觀點不盡相同的觀點,但也是大同小異,都認為劉備伐吳是有深遠意義的,而不僅僅是為關羽複仇。

[相關鏈接]白帝托孤

公元222年,劉備兵敗之後,退回了永安,駐守在白帝城。劉備此時身心交瘁,自感大去之期不遠。於是,便開始安排後事。時年太子劉禪17歲,還難以獨自執掌朝政,所以需要有人輔佐。據《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病篤,托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也有如下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真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從以上兩段史料來看,劉備臨死之時,將蜀國乃至太子劉禪全都托付給了諸葛亮,並讓劉禪以“父”事之。所以後來,諸葛亮將蜀國境內大大小小的事務全都攬到自己的手中,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