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軍事史話 第4節 劉備伐吳是為關羽複仇嗎?
公元222年,劉備集結兵力,以為關羽報仇為借口,大舉進攻東吳,史稱劉備伐吳。《三國演義》中說,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但是有些其他著述中卻認為,劉備伐吳不是為關羽複仇。事實到底如何呢?
劉備一直都實施著“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在奪得益州之後,任命關羽都督荊州時,曾再三囑托他一定不要與孫權發生衝突,但是自狂妄大的關羽卻於220年去攻打孫吳,最終導致孫劉聯盟破裂,敗走麥城,身死人手。
221年,劉備集結大批兵力,以給關羽報仇為名義,攻打孫吳,結果還沒有開戰,張飛便被部下殺死,首級還被送到了孫權處,這就更加使劉備氣憤,也更加堅定了他攻打東吳的決心。
劉備伐吳本就準備得不充分,再加上軍中已經沒有幾個可以獨當一麵的大將,而且在行軍作戰時心浮氣躁,犯了兵家大忌。而東吳方麵,朝廷上下早就料定劉備會來攻打,所以孫權事先便做了精細的準備,陸遜也進行了嚴密的布置。所以,開戰不久同,劉備便被陸遜一舉擊敗,連拔四十座營地,隻好倉皇逃到馬鞍山,可是陸遜卻窮追不舍,所以劉備隻好鼠竄至白帝城,並在此一病不起,於224年病逝。
《三國誌·法正傳》中說劉備伐吳是為“複關羽之恥”,而有的人則說,關羽違背了劉備的意願,橫挑強鄰,破壞了他“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劉備不可能興師動眾的攻打東吳為他報仇,而隻是以為關羽複仇為借口。其實劉備的伐吳是另有目的的,那麼到底劉備為什麼要伐吳呢?劉備伐吳是意氣用事還是深謀遠慮呢?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從蜀漢、東吳、曹魏三國之間的關係。
一、蜀漢與東吳
蜀漢與東吳之間的關係本就是雖有共同利益,但也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在一起對抗曹操時表現出了極大的團結,而一旦強敵退卻,他們之間的各種矛盾就會凸顯出來。尤其是在劉備出爾反爾奪得益州,一家獨大時,東吳方麵更是心有不滿,所以早就對荊州虎視眈眈。雙方已經由當初聯兵抗曹的合作關係轉變成了如今的對抗關係。尤其是在一直主張對蜀漢采取強硬措施的呂蒙繼任東吳大都督之後,孫權更是將奪取荊州作為重中之重。
二、蜀漢與曹魏
公元219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了漢中,並於七月自封為漢中王。關羽趁孫權正在進攻合肥之機,進攻樊城,在天氣的幫助下,水淹於禁所轄七軍,將於禁和龐德俘獲,於禁投降,龐德誓死不降被殺。由此可見,蜀漢與曹魏之間仍是敵對關係。
三、東吳與曹魏
孫權向來是一個會“變臉”的人。公元217年春,孫權派都尉徐詳拜見曹操請降,兩家暫時和解。219年,孫權與曹操在某種程度上合作,共同對付蜀國的荊州守將關羽。
由此可以看出,劉備伐吳之前,三國之間的關係,已經不是當年孫劉聯合拒曹的形勢了。那麼由此分析,劉備攻打東吳,到底是有哪幾個原因呢?
大部分學者認為,劉備討伐東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
1。蜀國剛剛建立不久,劉備想趁機建立皇帝威信,增加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2。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國政治、經濟各方麵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已經具備了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物資保障,而兵力也得到了補充。漢中在魏延負責駐守後,依托險要地形部署的防線,也足以保證蜀漢北方門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