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軍事史話 第3節 關羽是因大意而失荊州的嗎?
關羽失荊州是三國時期的蜀國的一個轉折點,沒有了荊州,蜀漢等於少了半壁江山,其在全國的影響力大降。關於荊州的失去,向來有“關羽大意失荊州”之說,那麼荊州之失是由於關於的大意而造成的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鎮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那麼關羽為什麼會失去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荊州?
陳壽在《三國誌》中說關羽是因“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的,即關羽大意失荊州。很多學者都讚成此說,理由如下:
一、關羽襄樊之戰給東吳奪取荊州以可乘之機。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請率軍西征入川,留諸葛亮、關羽鎮守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進攻雒城(今四川省廣漢縣)失利,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川支援,留關羽獨守荊州。劉備攻克成都後,自領益州牧,正式任命關羽都督荊州事務,並要求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采取守勢,等待時機再行北伐曹魏。但關羽麻痹輕敵,倉卒行事,擅離防地,盲目發動對曹軍的襄樊之役給東吳以可乘之機。
二、關羽驕橫無禮,不把盟友孫權放在眼裏。孫權派諸葛瑾前來向關羽求親,為孫權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卻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麵,立斬汝首!”破壞孫劉之間的友好邦交,促發了孫權以後的負盟背約,造成關羽腹背受敵。
三、呂蒙巧施離職就醫的小計,關羽又喪失了應有的警惕,撤除了江防重兵,全力投入襄樊之戰,使後方空虛,招致荊州之失。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8月,關羽水淹魏七軍,生擒主帥左將軍於禁,乘勝圍攻敗退樊城(今湖北襄樊)的魏征南將軍曹仁,一時威震華夏。曹操采納丞相司馬司馬懿、曹椽蔣濟的建議,利用劉備拒不歸還所借荊州,吳蜀聯盟出現破裂之隙,派人勸說東吳孫權抄襲關羽後方,並許諾把江南封給孫權。駐軍陸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東吳大將呂蒙認為,關羽素懷兼並江南的野心,是對東吳的很大威脅,建議孫權趁機消滅關羽,以解除後患。孫權采納其計。於是呂蒙假借生病之名返回吳都建業,孫權即拜36歲的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代替呂蒙。陸遜至陸口,即寫信給關羽,陸遜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在書中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讚賞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對他的仰慕,並且表示絕不與關羽為敵。關羽看信後,甚為輕視陸遜,愈發大意,完全喪失對東吳的警惕。把留守後方、用於提防東吳的軍隊調至前線,全力對付曹操。
此時,關羽俘獲魏軍三萬多人,為了解決糧食問題,關羽軍或荊州地方官員擅自拿了孫權湘關的糧食。孫權得知湘關的米被搶,就派呂蒙為大都督,命令他迅速襲擊關羽的後方。呂蒙到了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把所有的戰船都改裝作商船向北岸進發了。到了北岸,蜀軍守防兵士以為是商船,便放鬆警惕。不想到了晚間,吳兵偷偷上岸,呂蒙大軍神不知鬼不覺地占領了北岸,進軍公安。留守公安、江陵的蜀軍將領本來對關羽很不滿意,經呂蒙勸降,都投降了吳軍。
當關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從樊城撤軍的時候,公安、江陵已經被糜芳、士仁獻給了吳軍。蜀軍進退維穀,走投無路,疲於奔命,軍心動搖。關羽隻得領兵退守麥城,12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逃竄,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斬首。
然而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關羽並非大意失荊州,荊州之失,乃勢所必然。原因如下:
一、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並非盲目行事。當時的情況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親自率領法正等人率部進軍漢中,開始了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漢中戰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在漢中定軍山大敗曹軍,接著屯兵陽平關。同年3月,曹操率領大軍自長安出斜穀與劉備進行決戰。劉備軍則“斂眾據險,終不與交鋒”,與曹軍相持數月,拖得曹軍官兵病的病,逃的逃,死的死。曹軍陷入欲進不能,欲還可惜的處境,最終迫使曹操在同年5月領軍撤出漢中,返回長安。劉備終得漢中。為了鞏固劉備在漢中的統治,防止曹操卷土重來,確保蜀地長久穩定,發動襄樊戰役是必然的。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的時機應該說是成熟的。如不是孫權背信棄義,襲擊後方,關羽在軍事上的形勢是十分有利的。再說,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時,在內部也作了積極的部署。以糜芳守江陵,命傅士仁屯公安,還留下部分兵力,提防孫權襲擊後方,足見關羽並沒有絲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