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羽拒婚另有原因,荊洲地處上遊,乃東吳命門所在,關羽拒婚或不拒婚,東吳都會討伐,我們換一個角度提出問題:如果關羽對孫吳沒有傲慢的態度,孫吳會不會放棄謀取荊州的打算呢?答案顯然應當是否定的。因為奪取荊州是孫吳的立國之策,有幾個事實為證:東吳大將呂蒙建議襲取荊州,是在關羽擅取湘關米之前;甘寧建議奪取荊州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遠在關羽拒絕孫權求婚之前;魯肅建議孫權奪取荊州的時間更早,那時候根本沒有關羽與之為鄰之事。所以說,東吳謀取荊州與關羽對東吳傲慢態度不講策略之間沒有必然聯係。
三、關羽失荊州,在外部有孫權集團的叛盟與出賣,在劉備集團內部沒有發一兵一卒支援,致使關羽孤軍作戰,腹背受敵,荊州之失也在所難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戰役,關羽在前線接連勝利。關羽的勝利,嚴重地威脅著曹操、孫權兩家。於是曹孫兩家有了共同願望,都想把關羽打敗或消滅。孫、劉的矛盾,乃是公開的秘密,予曹操集團可乘之隙。而此時東吳為了取得荊州,已經與曹操密謀,主動要求從後方襲擊關羽的荊州城大本營,解曹操襄樊之圍。孫權曹操二人一拍即合。關羽在曹、孫兩軍夾擊下,進退失據,父子俱死。孫權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荊州,終於到手。
四、蜀統治集團未能正確審時度勢,蜀國在經過幾年整頓以後,國力有所上升,但還不足以支持雙線出擊,擊破曹魏勢力;同時,在攻占漢中之後,未能正確認識到曹操叢漢中撤兵有其戰略意圖,即避免雙麵受敵,而采取各個擊破得方式來對付蜀漢;對孫權勢力存在得危險性的認識與準備不足,而最終導致了關羽腹背受敵,首尾不能相顧,失去荊州。
綜合以上原因,荊州之失不能簡單的將責任歸於某個人或某個人的錯誤決定,它是各種原因相互交互相互影響造成的。
[相關鏈接]蜀吳的江陵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一月,孫權任命呂蒙為大都督,率軍隱蔽前出,進至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偽裝的商船中,令將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櫓劃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駐守江防的蜀軍士兵被偽裝的吳軍所騙,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虜,江陵城內空虛,陷入混亂。蜀將傅士仁、糜芳先後投降呂蒙,呂蒙遂率大軍進據江陵,從而,一舉奪回蜀長期占據的荊州。而驕傲輕敵的關羽,對呂蒙的襲擊行動竟一無所覺。當關羽驚悉江陵失守,急忙從樊城撤軍而回時,孫權已先到達江陵,派陸遜切斷關羽入川退路。關羽向駐紮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被拒絕。關羽陷於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是年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逃竄,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