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世情篇 第十一章 人情之變(2 / 2)

時光飛逝,世上既有他人情感的變化,也有自己內心情感的變化。一位退休的廳級幹部告訴我:過了 50歲,廳級處級一個樣;過了 60歲,有官沒官一個樣;過了 70歲,有錢沒錢一個樣;過了 80歲,男人女人一個樣;過了 90歲,是死是活一個樣。

嗬嗬,常常把"想當年"掛在嘴邊的人,是沒能自己平衡好自己的心理,是不明白。

今天,經常聽到" 40後"" 50後"們說,它們是吃過最多的苦的,可假設讓他們再年輕 40歲、 30歲,到今天的單位不論是機關還是私企工作,他們未必就吃得消,他們經曆的苦,更普遍的是單純的辛苦,因為他們那個時代的思想單純。

就像買輛私家車,比較一下帶給人的便捷與麻煩、折騰、心苦,就可以理解"人類總愛難為自己麻煩自己"的道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艱苦,艱苦的形式與側重點不同,但越來越艱辛卻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感歎人情之變,終於在 2012的年末歲首,看央視 13套新聞頻道時,那是我最喜歡的《感動中國》節目的宣傳片,連續幾天聽到了白岩鬆出場時說的那句精彩話語:

正是生活中有很多其實還不變的,你才能去扛得住那些變。

生活中,還有哪些不變的、哪些老的是我們需要甚至喜歡的呢?

禮物,在中國也叫人情,學問在於送什麼和怎麼送。越是送很重要、高層次的人,越是要表達感情而不表達明確謀利意圖的時候,我們是送 LV、勞力士、金條之類好呢,還是送家鄉原生態的特產農產品,甚至是自己的窮親戚親手種的小米、養的土雞好呢?

深山高湖,那些不解風情、不諳時尚的土氣老人們,以最傳統的方式種植、養殖的植物、動物,以純手工、老工藝製作的各種食物、器物,被以最現代的方式享受著的上流社會人士所追捧……概括而言:老的好。

那個能扛住變化的"不變的",就是我覺得的"老的"。

巧了,同時期最火的好萊塢大片《 007:大破天幕殺機》裏,正好有句台詞:"有時候,老辦法還是最好。"這一次的詹姆斯邦德,感覺上可是有史以來最寒酸老蒼的007,電影摒棄了以往的炫目奢華,回歸到他的初始質樸,靠著老獵槍、土製炸彈、煤氣罐和匕首打敗了直升機、衝鋒槍和超級敵人。

因為不會開車,所以我從來都是坐別人駕駛的車。可以更多些地感受:觀察、聆聽和思考。

坐過各種小汽車,坐過各種人士駕駛的汽車,當然聽到了更多、更多的車裏麵的音樂。竟然這麼多年,都沒有汽車裏放最流行的歌曲的印象。

於是有了很明確的感受:大多數汽車裏播放的,都是老歌。哎,呂方歌裏唱得真精辟,情歌總是老的好。古詩裏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中國人還說:家有一老,勝過一寶。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讀杜甫的名詩《壯遊》: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台,已具浮海航。 ……正因為"結交皆老蒼",所以成就了這位空前絕後的中華"詩聖"。有些見識和胸懷的年輕人,喜歡和長一輩的人交朋友,耳濡目染他們的舉止言行,感受他們看問題的高度、廣度和深度,還可以少聽些牢騷,多得些經驗,少鬧些癲狂,多結些路子,漸漸地,他們自己都能深切感受到和同齡人的差距。

嗬嗬,起碼還可以避免被同齡人借錢。《易》說:變才是唯一不變,以不變應萬變。就是:還是老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