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世情篇 第十一章 人情之變(1 / 2)

第三卷 世情篇 第十一章 人情之變

三十年前,中國人合影照集體相,為了讓大家咧嘴露牙,展開笑容,攝影師會引導:大家一起跟我喊"茄子"。於是大家一起:"茄子--"

唉!那時候人缺吃,茄子可不太多見的,討喜的攝影師抓住了人們的感情興奮點,大家一下子笑容可掬。

十多年前,廣告開始改變中國人的生活和觀念,於是,聰明的攝影師也被影響了--大家一起跟我喊:"田--七--"原來這樣也可以咧嘴露牙喲。

倉廩實而知禮節,有的吃了,吃得多了,人開始注意口腔衛生,牙膏廣告鋪天蓋地。可如今孩子們的牙齒,越來越不如老一輩的了。

如今,經常參加各種合影的我,數十次聽到攝影師興奮地引導:"大家說銀行裏有什麼呀?"大家會條件反射地呐喊:"錢--"

時尚的攝影師於是接著大聲問:"沒錢怎麼辦?"大家再度興奮:"搶錢--"

看看,居然這個口型和那個"茄子--"是一樣的啊!

這才是與時俱進啊 --抓住了今天國人情感的重要興奮點,且由過去單純的口令,發展到了現在時尚的"互動"。

從這三個節點的人情表現,我們看到的是變化,但其本質依然是人之常情--喜歡自己眼前所喜歡的,追求自己所知道的最好的。譬如今天中國人的審美觀,就和古代的中國人沒有多大變化。

人民出版社 2010年出版的李修建先生所著《風尚--魏晉名士的生活美學》一書,第二章第二節"相貌之美"裏就介紹了當時的審美標準:高、瘦、白、麗,身高、身型、皮膚、五官。嗬嗬,這和 1600年後今天的時尚審美標準何其相似啊,嗬嗬高富帥。

即使是大詩聖杜甫,也在自己的《壯遊》一詩裏說:"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唐朝著名詞人韋莊的《菩薩蠻》裏也有"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句子,想象一下美女那個白呀!看來從漢末以來,中國男人們普遍喜歡白皙的女子,至今仍有所謂"一白遮三醜"之說,嗬嗬白富美。

雖然物質社會的進步,會使得人情的觀察角度和表達方式有所變化,但人情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這一本質屬性沒變。

所以,無須把人情機械地分為傳統和現代,也無須動輒"人心不古",人心其實一樣,隻是看人心的態度和角度經常變化而已,於是說出來的就太不一樣了。隻有抓住本質,才顯普遍價值,如果僅僅是停頓在事情的表麵做文章,難免會把自己繞糊塗。

就像我們現在讀兩千多年前的諸子百家經典,或是更早的佛教經典,依然有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之感,那是因為雖然時光流逝,雖然先賢們沒有見過汽車電腦互聯網,但卻早已看清人性人情,雖然滄海桑田,但人性曆經千年,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尤其,人性的弱點,沒有太多變化。

不過,這句話可是就人的整體而言的,世間萬物,從整體看和從個體看,那可大不一樣的。一段時間對於某個個人來說,那經曆的變化,可能是非常巨大的。

當見到一個同伴哭了的時候,處在不同年齡的人反應是不太一樣的。

小學時,同學們會又驚又急:呀,你怎麼啦?

長大了到初中時,同學們會過來勸勸:別哭了,堅強點啊!而高中同學,多數會自以為是,顯示一下張狂的自信:沒事,有我們呢!至於到了大學,自認有思想的同學多半會搖頭歎息:唉,唉喲,真脆弱!

更大些,上班了,單位同事看到某人哭,多半冷眼旁觀,心裏暗諷:哼,演技真不錯!

人情的反應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見識,所謂眼界決定境界。成熟,可能就是見識了足夠多的"壞事",於是該信的也不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