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世情篇 第十章 中國話 2
語言是大腦的第一工具。漢語作為世界上最聰明的語言,首先是容量大,中國話能用到的有 1300多個音節,比英法日俄等語言都多,而且效率高,僅 1000個常用字就能覆蓋約 92%的書麵資料,還不用像英語法語那樣說一個詞、一句話要那麼多音節,必須浪費好些時間在記單詞、發音節上。省下了說的時間,快速表達,迅速理解,難怪中國人的腦子轉得更快些。
有這麼好的語言,我認為有教養的中國人唯一應該具有的必備素養,就是精確而優雅地使用我們的語言。雖然有那麼多純種的中國人,對英語那麼頂禮膜拜。
中國人當然講邏輯,兩千年前就折騰起"白馬非馬"之類的難題了。不過中國人說起話來,可比邏輯書有趣,而且邏輯書裏就有好多中國話的例子。有兩句非常普通的中國口語"沒意思"和"不好意思",對這兩句話可不能照字麵的邏輯來理解,可能要反過來理解:"沒意思"其實很有意思,好意思才會說"不好意思"。
我們常可以把兩個看似邏輯相反的字,組成一個並列詞組,而說話的意思卻是偏向其中負麵的那個,試著來看一下下麵這幾句:
他絕對算個人物--人 +物,指的卻是人。千萬別有個好歹--好 +歹,指的卻是歹。嚐盡了人世冷暖--冷 +暖,指的卻是冷。從不計個人得失--得 +失,指的卻是失。人民都向往民主--民 +主,指的卻是主。咱一起吃頓便飯--便 +飯,指的卻是飯。"便"的意思當然不隻是"方便"啦,而且,"方便"的意思也不隻是名詞、形容詞啦,講禮貌的人說"我去方便一下"的動詞意思是……同樣,"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換了個次序,意義可相差巨大,一言其無能,一言其頑強。常見的旅遊產品叫"三日遊",或"五日遊",也可以是"遊三日""遊五日",大家都懂,無所謂咋說。
乘公共汽車時,聽到售票員大喊一聲:"有沒買票的沒有?"這句話,啥邏輯啊?類似的還有"你要吃飯不要",可咱都明白,這就夠了。
大作家王蒙先生的中篇小說《相見時難》裏有這樣一段精彩對話:
哪兒去了?
什麼哪兒去了?
你說什麼哪兒去了?
我哪兒知道你說什麼哪兒去了?
你怎麼會不知道我說什麼哪兒去了?
你怎麼知道我一定知道你說什麼哪兒去了?
能看明白的,一定隻能是中國人了吧。
中國消費者協會每年推出一個年度口號, 1997年是"講誠信,反欺詐",很是實在; 1999年開始,一年接一年是"安全健康消費""明明白白消費""綠色消費""科學消費";然後是兩年"誠信 .維權""健康。維權"; 2008年"消費與責任"; 2009年"消費與發展"; 2010年"消費與服務"; 2011年"消費與民生"; 2012年"消費與安全"……單看沒什麼,可這樣整到一塊兒看邏輯,就越看越好笑了。這都得歎服咱漢語的厲害!中國人說話,既可囉唆,也可極其簡潔,甚至同樣三個字的不同排列組合,就能成文。如網傳的一篇妙文:
官員的年終總結:好喝酒。原因分析:酒好喝。經驗歸納:喝酒好。整改措施:酒喝好。努力方向:喝好酒!
同樣三個字,五種排列組合,卻概括生動,會意傳神。類似特點的還有一段笑話《豐胸的四種結果》:①大不一樣;②不大一樣;③一樣不大;④不一樣大。說中國話,斷句、標點當然很重要,錯了可要命的。
看看下麵幾句話,因為沒加標點,若加法不同,其意思就可以兩解了:
叔叔親了我媽媽也親了我。
在這個世界上男人沒有了女人就恐慌了。
讓敵人看著我們發抖吧!
要說標點不同導致意義的巨大差異,古代也有類似的笑話如:
新年好晦氣少養豬養成象老鼠個個瘟做酒壇壇好做醋壇壇酸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前麵說了中國話的詞義、邏輯和標點的趣味,那中國話的發音就更有趣味了,比如隻要減掉一克-- 1g--那麼點兒,"忙"( mang)就成了"慢"(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