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世情篇 第九章 中國話 1(2 / 2)

李四:沒有,我沒用。

張三:你真的沒用?

李四:我真的沒用!

張三:唉,你是今天第 8個承認自己沒用的人了。

嗬嗬,中國話最適合玩"腦筋急轉彎"。兩個半小時究竟是"兩個小時加半個小時",還是"兩個半個小時"呢?那句獲得創意金獎的城市宣傳廣告語"宜春,一個叫春的城市"裏的"叫"僅僅是"叫做"的意思嗎?

春晚小品裏有句笑話是:狗為什麼不生跳蚤?這裏的"生"字應該指"生長",但被笑解為"生育",所以你不能回答"因為這狗愛幹淨"。

因為一個詞可以隨意用,所以,對這些泛意義詞語的限製性、修飾性詞語--我這裏稱之為"副詞"--反倒顯得比主詞更重要了,這個詞所蘊涵的,是態度,是觀念,是中國式的人情。比如,領導的講話,必須加"重要"。於是,絕大多數人的講話,都不重要了。比如,醫生、教師之類的職業,總是加"崇高"。難道掃垃圾的就不崇高了?比如,中外高官的會談,必須加"友好"。於是咱百姓恐怕隻能不怎麼友好地和朋友會談了。

說中國話的規律之一,就是沒有規律,甚至可以違背邏輯,譬如"恢複疲勞""救死扶傷","救火""救災"這樣的詞語。

再如,到底是說"戰勝了敵人"對呢,還是說"戰敗了敵人"對呀?話說一個人從一個危險中脫身後,描述自己的危險境遇時,是說"差點沒死"好呢?還是說"差點沒活"更貼切呢?

可別武斷草率地說中國話可以隨意說,詞義不精確,那隻證明漢語知識太淺罷了。譬如"做""搞""幹""辦"都是做的意思,可好像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否則為啥要說搞笑、搞研究、搞對象,為什麼不用"幹""辦""做"這些字呢?至於"搞事"和"幹事"亦不一樣。

現代的影、視、劇、歌、文,經常能聽到人物在裏麵高聲呐喊:"蒼天啊!"這應該不算會說中國話的,因為這話隻能在三個月份裏麵喊,古人早就規定了"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爾雅 .釋天》),不能亂說哦。而精準地稱呼別人和自己,可更是顯示中國人情的一大亮點。有自稱,如帝王自稱"寡人""朕",大臣對上自稱"微臣",對下自稱"老臣";有他稱,如皇帝老婆稱"後",諸侯老婆稱"夫人",公卿老婆稱"內子",大臣老婆稱"命婦";有謙稱,如通用的"在下""鄙人",老點兒的用"老朽",宗教人士用"貧僧""貧道";有敬稱,如稱對方家人的"令尊""令堂""令郎""尊夫人";

有蔑稱,如文人罵人的"匹夫""豎子",還有男尊女卑風格的"女流"等,這些介紹稱呼的知識可是洋洋大觀,古往今來有許多書。

要說語言的豐富情感,那還是來自老百姓的。

2007年10月後,中國股市大盤從 6124點持續下跌,"熊居" 5年,到 5000點大家造了個新概念詞--"鐵底",結果連 4000點的"鋼底"都快速跌破,跌到 3000點時,股民們還抱著回天發財的一點兒夢想,命名為"黃金底";

跌到 2132點--鑽石底,鑽石很硬,說明大家心理還有點兒最後期待。

2012年三伏酷暑,再跌到 2100點--"玫瑰底",可憐的股民已經乞求市場,能施舍一點點憐愛了,可玫瑰並未開放。 2012年12月4日,跌到 1949點,國人命名為"建國底"!學者們說語言是隨著社會的進化而發展的,社會生活是語言形成的基礎和根據,當然就是。中國人情中國話,相伴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