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世情篇 第四章 語文民族(2 / 3)

所以不說"經濟損失",而說成是"交學費";

所以不說"打擊報複",而說成是"工作需要"。

這樣的特點是自打有語文就開始的,如"章台"這兩個字,就顯然要比"妓院"那兩個字多些美感和文化味兒。

構成世界語文"外形單元"的大多數是字母,英語和法語都是 26個字母,希臘語有 24個字母,俄語有 33個字母,阿拉伯語有 28個輔音字母,德語加變體才 30個字母,背誦記憶的難度有限。

而漢語方塊字的外形單元,沒什麼簡單規律。就算部首偏旁,都多到三位數以上。從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的540個部首偏旁, 9353字,平均一個部首隻造了 17個字;到《康熙字典》時減少到 214個,也夠多;就連現在小學生的《新華字典》都有 189個。要是算現在的漢語拚音,嗬嗬更多!中文的複雜,由此可見一斑。

這方塊的漢字,原本就是為豎著寫造就的,因為橫著寫,才會有了把"杜月坡"看成"杜肚皮",把"林昆"看成是"木棍",等等之類的笑話。

語文民族的文字當然以表意為主,譬如把"男"歸到"力部",明擺著就是要男人辛苦出力;再譬如"心亡"為"忙";自大一點就是"臭";"禾""口"為"和"就是都有糧吃都可自由說話就可和諧等,成就了好多喜歡演義發揮的老師們。

字詞句章,字詞是語文的基礎元素,中國人早就搞定了。公元 1612年,意大利佛羅倫薩學士院編出了歐洲第一部民族語詞典《詞集》,這比中國的《爾雅》要晚了 1900 多年。

朝鮮語、越南語和日本語詞彙的大半,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的漢字詞組成的,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字喃都是從漢字衍生出去的文字。

自古以來,一直到越南和韓國、朝鮮沒有實行拚音文字以前,亞洲就有"漢字文化圈"的文化概念,意指中國、越南、韓國、朝鮮、日本等使用漢字的國家,甚至蒙文、藏文。雖然在政治上保持國家或民族與中國相對的獨立性,但其國家製度、政治思想、文化和價值觀主要都是從中國曆代王朝引進。

這不,中國周圍的國家,混得體麵些的,哪個不練練寫幾個中國字,寫出來也一樣會"字如其人"。 2012年2月11日,日本野田佳彥首相,給伊藤博文資料館題字:正心誠意。被展示出來,那四個字寫得實在很不咋的。相比之下, 2011年12月30日韓國總統李明博新年寄語,寫了孔子《論語》裏的四個字:臨事而懼。寫得很不錯,夠上一些中國書法家的味道兒了。果然,這位總統的任期就比那位首相長多了,哈哈。

悠久龐大的語文民族,太難為了那些表音文字的翻譯者,近年最著名的是"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中的"折騰"一詞的翻譯了,折騰了那麼多高職稱高頭銜的專家,那麼多外國的漢學專家,甚至季羨林大師,廢寢忘食,殫精竭慮,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折騰到最後的佳作居然是 BuZheTeng,還留下了個缺少聲調的缺憾!

中國的男人們大概都看到過"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標語吧,本來無須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偏偏崇洋媚外者好像在男廁所格外重視與國際接軌,硬用英語解譯中國人情。我隨機地看了不少很體麵的公共場所的男廁,拍下了這句話的幾十條英語譯文,再拿去請教英語老師和外國人,暈倒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