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世情篇 第四章 語文民族
世界成於差異。
聽過不少中國人說,咱中國人,或者廣義的漢族,對於語言文字的敏感度格外高,更善於、習慣於語言文字的表達,我讚成。
當然,長短相形,有長處也必伴生短處,中國人一般也就相對稍弱於圖形、色彩和音樂,所以僅拿西方人根據自己特征發明的"智商量表"來測定中國孩子的聰明程度,有點兒荒謬。
和浩如煙海的語文作品--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賦樂府唐詩宋詞元曲話本小說等相比,我們的音樂、美術作品傳世的也確實少了點兒,而來自外國的各種聲、色元素的大作品,也能讓很純粹的中國人非常喜歡,說明了人性、人情的相通。
翻翻搜搜,傳統音樂作品常說起的,偌大的中國五千年文化,除了"十大古典名曲"的《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麵埋伏》,這以外的,實在難得知曉,更無法聽到。
這差不多是當今普通國民所知傳統古典音樂的最大多數了,全部聽過的人太少了。這和小學生們隨口背出百十首唐宋詩詞相比,和中學生們成篇背誦《古文觀止》、普通市民背誦"三百千"、知識分子背誦《四書五經》相比,和四大名著、成語故事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而就算以這十大名曲的題名來看,何其詩意然,何其想象飛揚,多麼符合中國人的審美人情。
再說古畫,那更是專業人士,是搞藝術的和玩收藏的少數人的專享玩意了。普通國人,說不出幾幅的。隨便問個大學生中國古畫,大概也就知道什麼《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洛神賦圖》,還有溫總理提到過的兩岸統一概念的《富春山居圖》等,這是政治和經濟作用出的知名度,還多虧拍成了劉德華主演的電影,能讓普通中國人、年輕人更多知道我們的古畫。
嗬嗬,就這麼點兒,這和文字上的"中國書法"簡直無法相提並論,一般文化程度的國人,誰不知道"書聖"二王,顏筋柳骨,或是"三希堂",楷草隸篆行,誰家沒有幾幅書法作品,或匾或扇或軸等。
相形之下,中國百姓能說出的西方聲色作品,交響樂、小提琴、圓舞曲、油畫、素描、雕塑,等等,要遠遠多於中國作品。
雖然沒有更多精彩的音樂作品,可既然是語文民族,就比其他語言的表音文字多些變化,就能把文字通過不同聲調組合與節拍交替,從標準普通話的四聲到方言的 9個聲調,也讀出了起伏和諧的音樂美感,算是彌補了咱音樂的差距吧。
當然,聲色元素多表達的作品更加直接,理解起來也不需要在大腦溝回裏太多地繞圈兒,所以相對於西方的聽覺視覺藝術,高語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語文表達,讓西方人理解的難度,要大得多。漢語的考級難度,可比英語的級要難,好像還見過一個外國人能用漢語難住中國人的。
既稱"文",就少不得修飾,所謂"文過飾非",實在也是一種語言藝術。
所以不說"罰款",而說成是"執法";
所以不說"偷稅",而說成是"避稅";
所以不說"漲價",而說成是"調價";
所以不說"衰退",而說成是"負增長";
所以不說"貧困",而說成是"不富裕";
所以不說"瀆職",而說成是"管理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