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世情篇 第三章 上下(1 / 1)

第三卷 世情篇 第三章 上下

上、下兩個象形字,作為表達方位的名詞,一看就明白,可作為動詞,倒是很有些意思。前者譬如上東北、下江南,因為地理以北為上,以南為下;後者譬如上中央、下基層,因為領導們雖自號公仆,但中國公民卻多習慣以領導為上,自我心理低一點。於是老百姓們日常說話,總會自然而然地表達這種大眾心理習慣:

上報、上訪、上訴,上縣、上省、上京城,表達的是心理習慣上的仰視。上:上醫院、上法院、上大學等,也表達了相似的心理取向,那些地方門檻普遍要高,難進。

下:下放、下崗、下海,說不定一個人就沒了"下落",人情輕視的事情,表達了公眾心理的俯視習慣和失落感。

這些習慣的詞語,是上下兩個字作動詞的特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夠非常形象生動地表達、傳遞人的情感傾向。

上司和下屬,司是統領控製,屬是歸屬服從,有層級,也有行為關係,皇帝對下級說話那叫"下詔",神仙來到人間那叫"下界"。

相對而言,用"上"做動詞的事情多一些,都很重要。譬如:上墳祭祖,至關重要;上藥治病,保命養身;上市發財,折騰忽悠。

"我們都上你家去"--表達的是尊重,於是現成的詞語叫"上門兒",至於"上門女婿",那是因為男方實力差些,要得到些生存利益,隻好高攀了女方,自然地位也就低些了,人之常情。

"上街"--街上比家裏熱鬧好玩,去就得花錢,所以是顯擺的事兒,當然得"上"了。且中國傳統人情稍偏內向保守,講究沒事兒多在家待著,少去熱鬧場,可婦女和孩子們從來都盼望著去,當然更是"上"了。

"上項目"--企業要業績,當官要政績,項目是更大的希望的寄托,能帶來對公對私的利益,所以當然用"上"字。

"上癮"--那是因為人對某事的興趣癡迷程度極高,情感的投入甚至超過了吃飯、喝水、排便,超過了照顧父母兒女、上學上班見領導,超過了和愛人親熱,高於一切,當然是"上",無上之上。

"上館子"也可以說"下館子",前者是簡樸生活的百姓,難得慰勞一下口舌腸胃,很重視很高興,後者往往是日子比較好過的,興致一起來,就去館子裏盡興爽一把。

人有三急,所以,雖然去廁所方便時常常要蹲下,但重要程度極高,起碼和見領導一樣重要……說"上廁所",而不是"下廁所",這才合乎最起碼的人情。

不過也有例外,譬如:

"上當"--那是因為,隻有在一個人的胃口被高高吊起時,情感被煽起,願望被激勵,才可能被騙,給人一個夢,讓人想得美,那人才會交錢,交心血,甚至交身家性命……近義詞叫"上鉤"。

相比之下,用"下"做動詞的那些事情,大眾的情感和認知顯然要偏低一些。

"下田"--那是幹農活兒,又叫"下地",雖然創造人類生存第一必需品,但卻沒什麼人說"上田幹活的";還有礦工們雖然是"上班",卻是叫"下井"。

再看看這些:下線下手下刀下套下腳料,情感色彩強烈,自己治病要上藥,別人害你會"下藥"。娛樂活動叫"下棋",賭博買彩票,那叫"下注",向人挑戰要"下帖"。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情色那是去找樂子的,所以不是"上揚州",京城才是上的。

"下酒"--菜再好,也是用來配酒的,是下級,那酒才是核心領導。如果真"上菜"了,最好要"下飯"。

對一件不確定的事情,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後,人就可以"下決心"了。

不過也有例外,譬如:"下單"--那是對客戶和錢財的尊重。

領導"上床"睡覺,正式說法叫"下榻";領導做完報告,或者要從座位上走過來剪彩,下級可千萬不能請他"下台"做事,否則你就要先"下野"。

用心盡心是"上心",稱心如意是"正中下懷"。

上下兩個字重疊起來,就成了"上上下下",可名可動,名詞專指一個組織的人群,動詞就指不斷地爬上爬下,很辛苦。

人際交往,既不要總想著占上風,可也別讓自己總是落下風。

最後奉上我今年春節拜年短信的對聯:

上聯:雪融冬去,時光融消一年煩惱事,事樂事苦皆過去;下聯:風舞春來,人生祈願百歲逍遙道,道喜道福必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