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道,本來就非道理之道。
現代經濟學告訴我們,鼓勵別人欠債花錢,再發明循環借貸新產品,反製別人,不失為控製對方的最狡猾方法之一。
可惜人心人情抵禦不了誘惑,抑製不住被策劃而起的欲望,終於連帶著後代,陷進無底的陷阱,可笑的是,很多陷阱又是互相的陷阱。
既說債,那麼中國人之間更愛議論的,是人情債。
這債,可不僅僅是因為錢少而欠,家庭出身、學曆崗位、生活習慣都可能成為欠債的原因,還有工作忙、身體差、不善言辭、觀察不細致……當然還有心態什麼的,都會讓處在人群中的人,欠下人情債。
有些債,一輩子甭管你咋樣的付出,都是還不了的。那叫做"恩"。
對於那些從小到大不斷折騰父母的子女們,父母們常說:"是上輩子欠你的債啊!"這個債便是人情,親愛之情。
相似的感歎和情節也會發生在情侶、夫妻、兄弟、姐妹之間,誰愛得更多一些,愛得更深一些,誰受到的辛苦和折磨大概也就越多,仿佛天意冥冥之中,總是有一方欠了另一方的債,今生須還,付出物質、付出時間、付出關心、付出委屈,興許一輩子都還不完。旁觀者隻好感歎地說:
唉,都是天命注定啊!感情之債叫做"愛",人情之債叫做"恩",沒法計量,也就沒法還清。
其實換個角度看,父母確實是欠了子女的情,原本又不是他要你們造他的,偏讓他來到這個充滿苦難的人生世界,從小時候的哭著哭著就笑了,變成長大後笑著笑著就哭了,飽經風霜磨難也未必稱心如意得幸福,所以,也算是債吧。
還有一種債,是要人付出一輩子的時間來還的,那就是自定的人生目標。這種債,會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急迫地刺激心靈,哪怕從不說出來。這種債,還掉一些後,非但沒減輕,倒可能加重了--因為見識更廣了,欲望更高了。
2011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 2011年《社會心態藍皮書》,藍皮書認為,當代中國人生活形態變化的背後有著強大的生活動力,其中主要的九個生活動力依強度漸次排序為:一是子女發展期望;二是個人利益追求;三是追求家庭幸福;四是追求人際優勢;五是追求一生平安;六是盡力做好本分;七是實現自我價值;八是為社會作貢獻;九是追求生活情趣。
這九大"債",哪個不是與日俱增的?
人的一生,原來就是還債的過程。
幸虧還有一份人情的享受,否則,幹嗎要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