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交情篇 第七章 羨慕嫉妒恨的聯想(1 / 2)

第二卷 交情篇 第七章 羨慕嫉妒恨的聯想

人有情,人要動,所以動詞當然是帶著感情味道的,完全中性的很難找到,文件中多,口語中用得少,因為人說話,難免帶情。於是一個動詞,或多或少都會有點人情偏向,要麼我們叫它褒義詞,要麼我們叫它貶義詞。

羨慕,當然是往褒義那方向偏點兒的,是積極的情感,若要再偏一些的,還有崇拜,再偏往病態方向,那就是超粉。粉絲自古就有,譬如那位留名千年在語文課本裏的,李白的崇拜者汪倫,硬是死纏爛打,贏得了詩仙單獨給他的一首詩《贈汪倫》,真夠得上"白粉"啊。

嫉妒,當然是往貶義方向偏的喔,是消極的情感,再嚴重一些,就是恨了,在人心裏發酵,那被恨的對象可就危險了,會招惹大禍的。

不過這年頭,人情奇變,這三個詞兒居然常常被人們合在一起說了,很流行--反正我不是語文老師,也不評價對錯。

在這裏,隻想說說羨慕和嫉妒的差別。

要說起來,這是兩種原因相似的情感反應,就是對象獲取和占有的某種社會資源超出了自己。所謂社會資源,比如錢財房產啦、職務地位啦、學曆名氣啦、關係路子啦、體質健康啦,乃至夫妻恩愛啦、父母長壽啦、子女孝順啦,當然長相、身材等也可以算進去,甚至可能是一件衣服一包香煙。人際交往,熟人之間,生存狀態的不平衡導致心理狀態的不平衡,就有了羨慕嫉妒恨。

嗬嗬,這世間,人心的煩惱原本就來自一個"比"字:有的是不得不比,有的是被人比,有的是被煽乎找人比,更多的是自己折磨自己。

如何看待這內裏的原因呢?

中國人了不起,除了四大發明和長城絲綢之路兵馬俑,還創造了武術、烹飪、書法、京劇、謀略等文化特產,但更偉大的是最早發現了世界的真理:陰陽辯證法。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一是世界,二是陰陽。

就是: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就是: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嗬嗬,還是通俗點兒吧,就是--陰陽相隨,物極必反。

這是人情三大基本規律之一:質量互變規律。說完大道理,再回到關於羨慕嫉妒的話題,於是雙方都不必不平衡了,因為--得失相隨:你既然得到了比對方更多的社會資源,享受占有,那就該比對方受到更多的社會壓力和情緒壓力。

譬如張三李四從小到大都是同學,身高體重相仿,成績大同小異,家境出身也差不多少。大學畢業兩年後相聚,張三年薪四萬,一聊,李四年薪四萬八,這張三的心底起點兒嫉妒,正常!

再兩年又相聚,李四年薪漲到六萬多,洋洋自得,一問張三,已然九萬五,這心裏頭焉能平衡?

再過些時日,張三年薪已過了十五六萬,李四還在七萬多點兒徘徊。這嫉妒便差不多快變成恨了,多年朋友現在要再彼此開心相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了。

不妨繼續大膽設想,若是某一天,李四聽說張三得良機遇貴人,年薪超過了 200萬,哇!他,還會嫉妒、恨張三嗎?是羨慕了,是佩服了。心中地位大不一樣了。為什麼?因為差別太大了,大得自己不相信,而且大家都不相信能夠超越了。如果張三年薪繼續達到像銀行業高管們那樣的幾千萬,那李四豈止是向往,簡直崇拜了。

--量變之極,成就質變。

我身邊結交認識的男人們,就沒一個嫉妒比爾 .蓋茨或李嘉誠的,也沒見大學生嫉妒劉德華成龍的,嗬嗬,要免生嫉妒,就要拉大差別距離。如那句人情格言:遠香近臭。

2011年3月,德國國防部長古滕貝格辭職, 2013年2月,德國教育和科研部長沙範辭職,辭職原因相同--博士論文剽竊,學位造假。

且不去議論以嚴謹聞名於世的德國人未必一定如大多數中國人想象的那般守規矩,就單說剽竊這壞事兒,能不能做成好事呢?

當然能。

那就是從隻抄襲一兩篇文章,到抄襲幾十篇文章,再到抄襲百多篇文章,其間,貶義動詞"抄襲",已經被逐步變換成了中性的"參考",繼續變換到褒義的"引用",進化升級中。

一文引用數十篇"參考文獻",那是佳作,若引用了上百篇,甚至更多,那就該是大師之作了。某國學大師出書解讀《道德經》,一一曆說了兩千多年來 N多文人名士對"道"的解釋與闡述,最後說:到底什麼是道,我也不知道,還得問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