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交情篇 第四章 折騰(2 / 3)

折騰創造財富,折騰創造在乎,折騰創造思路。

跳高比賽,世界紀錄現在是 100,自己能跳到 110,可別一次就讓裁判把橫杆移到 110,破完這次可就沒下次了。要是讓裁判隻把橫杆往上移到 103,下次再到 106,下下次再到 108,再過一次升到 110,瞧!連續四屆打破世界紀錄。

譬如社交場合,我們要介紹某人的時候,如果簡單直白,那未免太不夠意思,必須多說些來頭,多增加些背景,多借助些名人大牌,或者封個"中國×××第一人"之類的頭銜吧。風光了人家的麵子,贏得人家心情喜歡,加了自己的人情,更長了自己的麵子。

送人家東西的時候,多說幾句這東西的稀罕難得,或者叫故事,或者叫品牌,人家心目中的價值感,就能大大提升;如果再渲染一下你是如何搞到的,如何的來之不易,於是這份複雜、折騰,就能讓人家欠你的人情,甚至更多些。

春晚小品裏,笑星黃宏說得好,高檔就是讓你高興地上當。所謂高檔著名品牌,賣的不是用途和用法,賣的是想象和想法,關鍵在於如何讓顧客覺得自己該買。

所以一般來說,社會上市場上的越是名牌,越是大牌,就越是會折騰顧客。可憐那些忒實在的小生意人,反倒被輕視、被歧視。

做生意的時候,別一下子就滿足別人的要求,別讓對方一次性滿意,要把一件好事分成幾步做,增加溝通機會和展示機會,給對方更多刺激,印象自然深刻起來。

所謂"留有餘地""留一手""儲備意識",大概都是折騰這個詞的引申了。

給員工們發獎勵、發獎金,更不能一次性給很多嗬,要一點點、一級級地遞增,持續吊胃口,也不要隻給錢,要會分解,豐富成多種形式,刺激更多的人……領導者在調整部下崗位的時候"多研究,少宣布",似乎多些折騰,大家才都有機會,各得其所。總結這些"人情武器",實質上都是折騰人的心與腦,煥發起人的欲望,呼應著人的情緒慣性。折騰創造需求,雨傘於是被當成頭頂遮陽物,眼鏡於是被當成臉部裝飾品。

難說好壞,隻見成敗。

買東西的人和賣東西的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原本簡單直接,可中間折騰出了個信用卡,於是折騰出了巨大的產業,巨大的就業。

城市建設,道路規劃,風格既可以與國際接軌,也可以搞中國特色,這就為領導們提供了折騰的機會,拆了建,建了拆,總歸都有理,還養活了一些專家谘詢產業,"一舉多得"都是折騰所創造的價值。

要罵人,那可別直接張口就罵,要打個電話過去罵,這樣折騰,就創造了 GDP;還可以上網發帖、飛信、微博, GDP又高了點兒,再彙編一下出本書,找些個名人請他們評價,不論人家說好說壞,都能引起話題,促進銷售,如若人家懶得理你,那最起碼也不好意思反對你,列上大名作推薦者,人之常情嘛。

折騰可也不全是什麼壞事兒,關鍵在於別隻折騰別人不折騰自己,沒事兒多折騰折騰自己,對於開發自己的大腦、提高自己的手藝,可是大有益處的。譬如,一根別針,你能想出多少種用途? 10種? 20種? 50種? 100種?

1000種?最會折騰的專家大師能想出上千萬種!

看上去很簡單的"之"字,隻有三畫,可解釋起它的意思來,卻遠遠不止三個,在小學生的《古漢語字典》中,這個字的解釋就多達 7個。而咱們中國的"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全文才 324個字,之--他名字裏的這個字兒,他居然能變換出二十多種不同的寫法。這才是精彩的折騰!

普通人想事兒,多半拍拍腦袋,看感覺、憑經驗、顧眼前,想到哪兒算哪兒,當然難成大事。要是能全麵地想、係統地想、關聯地想、發展地想,橫向的方方麵麵,縱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多角度發散地想,定目標聚斂地想,跨界地想,反向地想,連環伏筆地想,那就叫總裁思維了,能這樣折騰自己大腦思考問題的人,可能有大出息大事業。

嗬嗬,有點兒暈了,這本人情書裏不該寫這些玩意兒,太玄乎,都寫在那本教材《商務策劃學》裏麵了。為什麼"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呢?就是因為不愛折騰自己的大腦。

近年聽課少了,難得一次被兩位生意人邀請去聽一位很火的名師的公開課,五六百人的大場麵,那是典型的花錢買折騰。其間一件事情讓我印象很深刻。大師說:

一位教授演講時拿出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他問學生誰要這錢,台下的學生紛紛舉手。教授將錢用手揉搓過幾下後,再問誰要,仍然有人舉手,教授又將錢扔到地上用腳碾過,又問誰要,依舊有人舉手。

大師問,這說明什麼?我邊上那商人立刻叫到:這教授變態,那舉手的沒出息。我笑著說,不是啊,是那教授拿那張鈔票進行折騰,結果折騰出了一個哲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