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另一位生意人可不這麼看,冷笑著說,可不一定,有正折騰,也有負折騰,他們就是喜歡折騰,把世界上沒有生命意識的東西拿來做文章,我們家鄉原來美極了,就是因為幾篇遊記,轟動了之後大搞旅遊,搞得環境一塌糊塗!
我隻好笑著說,先汙染,後治理,也是高明的折騰嘛。
折騰始於上帝折騰當然不僅僅是中國人情的專利,外國人一樣會折騰,這可要從上帝開始。
根據《舊約 .創世紀》記載,上帝耶和華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類的祖先,男亞當,女夏娃,安置第一對男女住在伊甸園中,讓他們修葺並看守這個樂園。上帝吩咐他們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們可以隨意吃。隻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們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死。"可他們因為受到蛇的引誘違背上帝的命令吃了伊甸園的禁果,而被上帝懲罰。按書上說,這樹該是創造萬物的上帝第三天造的,那麼,上帝為什麼要造這樣的樹呢?既然造了這樣的樹,又不允許人類知善惡,那又為什麼不在造人後滅了這樹?或者幹脆不造因樹而生出"原罪"的人類呢?上帝如萬能,就該知道亞當夏娃遲早要吃這果子的,那麼這棵樹,就該是故意為人類設置的。為了什麼呢?上帝會說:為了這以後的一切的一切。這就是--折騰。這以後的世界,因此誕生出各種形形色色的折騰:學術之美,在於使人一頭霧水;藝術之美,在於煽動男女出軌;技術之美,在於讓人白日見鬼;權術之美,在於騙人無怨無悔。至於經濟學,那也就是人與人、錢與錢的循環折騰。有人笑著告訴我,他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語,初中、高中、大學,被折騰著學了十多年,結果到現在還沒用得上 10天,但是卻因此養活了好多出書的、教課的、評審的、管理的人們,還有印刷的、造課桌的,甚至造服裝、造眼鏡、造牙膏的人們,也算是學英語的功德一樁了。但是這十多年幾乎天天在用的"人情"這課,卻從來沒有人教過。可見"人情"這門學問在中國,是真正的自修課程,人被折騰多了,自然悟明白。
孟子說"勞心者治人",那要想折騰一個人,可以從什麼開始呢?
給他一些知識;
給他一些體驗;
給他一些信息;
給他一些夢想;
給他一些讚美;
給他一些批評;
給他一些禮物;
給他一些金錢;
給他一個朋友;
給他……折騰是一種證明生命影響力的享受。人有折騰才有交往,才有朋友。有一段流傳很廣的文字:"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吾以為以情相交隻防情逝人傷,更推以心相交淡泊明誌則良友不失。"其實"朋友"到底是什麼,根本上還是在於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利益。席要散,人要變,人生過客往來當屬自然,所謂"一生的朋友",似乎也多為因感而發。於是人類為了自圓其說,便不斷擴大"朋友"這個概念的外延:好友、酒友、諍友……女人更命名出"閨蜜"一詞,如此一番折騰後,結果,到底什麼是朋友,反倒說不清楚了,或者要說上很多很多才行。
朋友既是折騰出來的,有了事,就有了關係,而有關係沒聯係的,也將漸漸淡了交情,事情--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多折騰點兒事,就能多生出些情分。
據聖經說,是上帝造了人,不過那以後,就是人造人了。父母與子女,是人世間最重要最偉大最……的關係,可即使如此關係,也還會有些問題值得思考的。
這些年來,在不少場合,我試著問了很多成年人:"一般來說,父母和兒女,相比而言,你覺得給了誰更多的愛和付出呢?"
大多數人的回答一致--當然是給子女付出更多了,給他們的愛和付出更多一些。我又繼續問:"那你覺得是父母對你更好呢,還是兒女對你的付出更多呢?"依然是很理所當然地回答--當然是父母對我們更好了!他們給我們的愛才是最無私最深厚的。我還不罷休,又繼續問:"那為什麼父母對你好,你卻對你的兒女比對父母更好呢?"這時,有不少人怔了一下,愣了一下,若有所思地看著我。
我試探著問:"是不是兒女們折騰你更多呢?"
--是啊!
--當然啦!
--父母怎麼會折騰我們呢?
--是我們折騰他們更多啊!
於是,我試探著說--
愛,是因為被折騰得多?
為孩子,遭了多少苦和累,失去多少好機會,花了多少冤枉錢,受了多少窩囊氣,家裏多少珍品被破壞,外麵多少事情被耽擱……數不勝數,欲說還休!受的苦越多,居然越愛這個小兔崽子了。所以,一定意義上,折騰別人,將會得到別人的重視,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得到別人更多的付出,得到別人更多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