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交情篇 第四章 折騰(1 / 3)

第二卷 交情篇 第四章 折騰

百姓的俗話裏往往包含著人情的哲理,多一事真的不如少一事。某大都市地鐵公司的一位高管告訴我,地鐵站裝自動扶梯是為了方便旅客上下,近期出了一次事故,輿論大嘩,罵聲一片,結果所有的電梯都停運檢修。這一停就停了好多天,大家隻好用自己的雙腳爬上爬下百十級台階,雖然人們累多了,但卻沒人罵了。公司省電省事省錢省心,自動扶梯停了一個月,管理者得出的結論是:"人啊,都是被慣壞的!"

對這事兒,按照社會學的所謂"需求層次理論"進一步議論、發揮,那就是,人有碗裏吃的才會再想鍋裏的,再想店裏賣的,再想地裏種的……不信最好,唯求更好。好比男生追女生的時候,如果一開始就展現該男生的全部優點,獻愛心、表情意、挖潛能到極致,甚至超出心理承受的發揮,把女孩的胃口提調到最高,那後頭的日子可怎麼過呢?

唉,當然現實中多數的愛情故事,都是這樣開始的……遇到貪婪小氣的親戚,越是大方幫襯他錢財,他就越是要求更多,若一次給少了,就會生出怨恨來。越是容易得到的,越是輕視。

話說歐洲的高福利政策幾十年,培養出了越來越多的閑人、懶人、怪人,和專愛挑刺的人,牢騷成為家常便飯,結果政府財政支撐不下去時剛想稍微減點兒,那邊就以此起彼伏的罷工、遊行對付你。

錦上添花,花可是越來越貴的。難怪越是高薪行業就越是不得不更高薪水,薪水越高跳槽似乎也越頻繁。一些所謂的高層人才,也就是越獵頭越被獵頭,越跳槽越想跳槽,越跳槽越喜歡跳槽。於是,那麼多機構和媒體社會調研結果所顯示出的"收入越高,幸福感指數越低"的結論,就容易理解了。有趣的是,"越越效應"這個人情規律,會讓我們越想越多:越是忙碌,就越是不得不更加忙碌。越是嚴格,就越是不得不更加嚴格。某公司作息製度規定,一周休 2天一周休 1天交替,員工發現每次隻休 1天時,星期一上班精神不錯,而休 2天之後的星期一,人就很懶散,精力不集中,常常要到星期二才能恢複狀態。

譬如早晨七點上班和九點上班,遲到的人數,可能是九點的更多些。

單位裏,那些越是清閑的員工,就越能發現實幹者的缺陷、失誤,於是自己就更不願意去幹了,於是更清閑了。倒是那些越是實幹的人,越不服輸,"我就不信我不能幹得更好"!於是不得不越來越刻苦,嗬嗬,可能暴露的缺點短板也將越多。

越是辛苦,就越是不得不更加辛苦。聽到過不少人充滿遐想地說,等我有了一百萬(或其他金額),我就再也不這麼辛苦了!社會經驗告訴我們,這麼樣想的人,往往有兩種結果:

一是,沒得到那個金額,但更加辛苦了;

一是,得到了那個金額,也更加辛苦了。

前者的辛苦,是因為沒錢,一心兩眼隻盯錢,壓力更大了;後者的辛苦,是因為有錢,感受著有錢的美滋滋、更有錢的誘惑,也同時更升華起對失去錢的恐懼,於是就要更有錢,就必須更辛苦。

所以我們可以看看比比,在市郊汽車站裏候車的,和在機場貴賓室候機的,哪些人更緊張、更忙碌、更專注呢?

越是有錢,越是不得不更加有錢,至於後果,唉……越便宜越好賣嗎?在一件 300元賣不掉的服裝標價簽上加個 0,於是越貴越容易賣得掉,"隻買貴的,不買對的"早已成為一類人的識別符號。於是越是昂貴,就越是不得不更加昂貴。所以, 2012年在商場股市跌跌不休時,奢侈品的價格卻與日俱增,讓有錢人爭相表現自己的衝動,甚至是瘋狂。

越是虛榮,就越是不得不更多虛榮。

所以這人啊,有的時候,別把自己架得太高,下不來,不得不付出超額代價。

當然,有些喜歡謀劃別人、算計別人的人,開口就把別人抬到很高,那可就狠了,損了。

人的牙口當然更喜歡吃軟的,於是俗話說"柿子揀軟的捏",越軟越被捏。報紙電視的社會新聞裏常報道打爹罵娘的孽子逆事,那便是越縱容越不得不更縱容的例證。

富不過三代,唉,老天的公平,損有餘補不足,當我們看到那麼多得意洋洋的既得利益者,那麼無原則地寵慣放縱孩子的時候,明眼人就已經看到了"越越效應"。

世上的人,自然有識寵惜福的,當然也有以怨報德的。要實現中國百姓的老話"兩好換一好",能識人、看對人,最是前提。中庸是本。還是中國老百姓說得好:差不多就行了。"越越效應"說千道萬,千萬不要--"越是瘋狂,就越是不得不更多瘋狂。"

交情第一策:折騰人情大白話:來之不易才珍惜。於是,大凡閃婚的,大都閃離,男女第一次見麵就上床的,後來結果也好不到哪裏去。

還是大白話:學以致用。明白道理還又自己做到了的,才是真高人。

於是,故意地策劃出來的"來之不易",也就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運用的人情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