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交情篇 第三章 越越效應
一般來說,林子越大鳥越多,施肥越好莊稼越茂盛,人與人之間,你對他越好,他就對你越好--可我這裏所說的"越越效應",卻正好要反過來:越對人好,就越是不得不對他更好。越是付出,就越是不得不加倍付出。越是遷就,就越是不得不更加遷就。……還有更嚴重的,往下看!金秋,我去上海一家絕對壟斷行業的優質企業,生產的超級自動化、流程的標準化、管理的規範化、 ERP、 OA之類在國內遙遙領先,其員工福利更是大多數企業望塵莫及。吃完員工食堂裏質量都超過大銀行的自助中餐,公司幹部們陪我參觀,各種球類、遊泳場館、健身設施、文化娛樂場所一應俱全。看完了廠文體樓三樓的標準化乒乓球館,下樓時,部門主管向公司領導彙報,說有幾個員工提了幾次意見,要求把乒乓球館上下樓的樓梯再加寬些。
我不由得仔細看了下那樓梯,兩個 180斤體重的男士並肩走很寬裕的,這麼好了,居然員工們還不滿意?我不由得搖頭歎息一聲。人家問我緣由,我說想起了我考察過的上百家企業的樣子,沒有午餐的,沒有製服的,沒有班車的,沒有廁所的……那些緊張忙碌的員工們,也沒什麼意見的……愛哭的孩子有更多的奶吃,因為他哭,媽媽就要多喂,於是他胃口大了,就需要更多的奶,媽媽就不得不喂他更多的奶。
如果有另一個孩子,因為吃得少或哭得少,因而就會得到得更少。《聖經》福音裏的"馬太效應"--"多的給更多,少的奪過來",就頗為巧合地反映了"越越循環"的人情規律。
《三國演義》第 85回裏,劉備臨終托孤,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想想呢--諸葛亮出茅廬後,已經殫精竭慮奉獻劉家天下,已經奉獻了整整十三四年的青春了,能不繼續竭力做到更忠、更奉獻嗎?
於是越是付出,就越是不得不加倍付出。既因為付出者內心成型的認知定式,也因為獲得者內心自然提升的需求,即得到越多,欲望越大。人際交往的每個行為,都會產生雙向暗示的心理作用。
20年前咱中國人一星期上 6天班休息 1天,大家也習慣了,沒見啥人提意見,也想不到提這個意見。如今一周理論上休息 2天了,隨之亦有了心理上的期待,想象空間被提升,於是便受不得現實中的一點兒折扣了。
2013元旦休息被"挪假",一部分人連上 8天班,"吃不消"" hold不住""傷不起"的呼聲震耳欲聾,網上一項 2068人參加的調查顯示, 73.4%的人對於挪假"不滿意", 60.5%的人認為挪假造成"過度疲勞"。嗬嗬,發起這個調查的人,自己也是個脆弱者吧。
不就是連續上 8天班嘛,有那麼痛苦嗎?其中自己玩遊戲、聊 QQ、發呆的時間比例有多少?和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那些熱火朝天義務勞動的人們相比呢?他們就是加班也一定分秒必爭,全力以赴,真心無怨無悔。
那時和現在,人情與人心,似乎變了不少啊。而一旦開了遷就的先河,被遷就者就很難再承受不遷就,甚至不更遷就。